商丘四平调是全国稀有戏曲剧种之一,现仅存于商丘。它是一种说唱艺术,由两人演出,男演员身挎花鼓,腰系彩绸;女演员古装粉面,头戴绣球,足踩高跷。两人边歌边舞,活泼风趣。
商丘是闻名遐尔的戏曲之乡,不仅是豫剧豫东调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四平调剧种的发源地,商丘市四平调剧团是这一剧种的创始团。四平调剧团曾在全国基本绝迹,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剧团也停演20年。2004年,商丘市四平调剧团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正式恢复演出。
由于四平调产生于民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一旦被认可,便迅速在民间流传。1956年,河南省举行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不负众望,以《陈三两爬堂》一举夺魁,邹爱琴荣获表演一等奖,王汉臣荣获表演二等奖,从而大大促进了这一剧种的迅猛发展,豫鲁苏皖四省纷纷成立四平调剧团,并掀起了“女学邹爱琴,男学王汉臣”的高潮,四平调剧种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时,四平调也突破了“四句一回”的板式,变得更加丰富。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传统剧目有《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吕蒙正赶斋》等50余出。
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