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衔傩”即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衔接下去的傩活动,也称 “地地戏”,流行于武宁中部和东北部石渡、丰良、双溪及瑞昌县南义乡。以双溪村为例,这一带熊姓乡民,信奉他们的一位女祖先——熊子达太公之妻名“王氏太婆”。每年正月间,接王氏太婆、熊太公圣 驾(偶像)到八个熊姓村受祀祈福后,便演唱地地戏。
熊姓宗族这种信仰的由来,据民间传说,先祖熊子达原是宋朝的兵部尚书。熊子达与邻县德安的王氏女玉真结婚后,王氏懂仙术,以两片竹作竹马,并施以仙术,这竹马便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熊太公每夜乘骑竹马返家,拂晓前又乘竹马赶回朝廷。婆母常听得夜间有人与儿媳说话,便追问此事,王氏告知是郎回来了。婆母不信,京城距家甚远,儿子每夜怎得归?王氏告知是骑马归,竹马现在门角处。婆母去看竹马时并抚摸着,因婆母正处月经期,便亵渎了神马而失灵,使熊子达不能按时赶回朝廷。皇帝早朝,熊于达未到,触犯律条,皇帝大怒,遂下令以大钟囚罩熊子达。其妻王氏太婆闻讯,即带仆人赶赴京城,行至一条河边过渡,船老板汪、郭、刘三人欲娶太婆为妻,说渡人不渡马,渡单不渡双。太婆便作法,鸣雷轰,火烧。船老板急呼救命,太婆收了法术,船老板甘愿为太婆手下部将,同往京城去救熊太公。太婆带领他们沿途演唱戴面具的地地戏混进朝廷.只见艄太公被钟囚罩着,太婆便作雷祛揭开钟罩,欲救出熊太公。

只要作法三次便可揭开钟罩。第一次作法钟罩稍动;第二次再作法钟罩刚掀开一角,熊太公急不可待的伸出头来,钟罩突然盖下,熊太公头被切断而身亡。王氏太婆便向皇帝哭闹,并作雷法,日夜不停的打雷,闹得皇帝不安宁,才下令为熊子达做了四十九天大醮,并赐一金制头,与尸体同殓入棺,送回家乡安葬。为防人盗窃金头,还令备九十九副盛熊子达衣物的棺材为掩护,于是熊子达的一百副棺材沿途逐 个安葬。据说金头棺材被后代人在现今鲁溪乡双溪村的竹园内掘出。而王氏有懿德,懂仙术,替天行道,皇帝封她为“圣母太乙元君”。
此后,熊姓宗族每年正月就要衔傩,祭祖王氏太婆、熊大公,祈保全族兴旺发达。与太婆同往京城的仆人及汪、郭、刘等,作为太婆的部将,也受陪祀。当时太婆进京救夫是唱地地戏的,所以,熊姓在祭敬祖后,便由儿童演戴面具的地地戏,这一活动在武宁县统称衔傩。和鲁溪乡近邻的瑞昌县南义乡,熊、王两姓又将这种祖传的祭祖傩称为“地盘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