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宁采茶戏,是赣北一个独具风格、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广泛流传于武宁、修水、瑞昌、永修、德安、九江、奉新、靖安及湖北省的阳新、通山等县,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 武宁采茶戏最早起源于“茶歌”即“采茶调”。地处赣北幕阜山区的武宁,境内盛产茶叶,是皖、鄂、赣长江中游这个大茶区的一部份。在这个大茶区里,人们在种茶、锄茶、摘茶、拣茶、制茶、卖茶、喝茶等劳动与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茶文化”,其突出表现就是茶歌(采茶调),武宁采茶戏就是这种茶文化的产物。如早些年武宁人在每年冬季锄茶和清明后摘茶中要击鼓唱茶歌,至今武宁《锄山鼓》二番鼓中还有名曰“唱采茶”:“正月拣茶懒纺纱,一心一意去拣茶,心想做件漂白鞋,腰中无钱托人赊,以后还钱靠拣茶”。这些优美动听的茶歌很自然被一些民间艺人带到灯彩中去演唱,并慢慢演变成“灯戏”,至今武宁民间还保存的民间灯彩“花鼓灯”就是灯戏的一种。由“茶歌”到“灯彩”再过渡到“戏”,这就是武宁采茶戏的雏形。与此同时,“采茶调”还被民间艺人用到茶行、茶馆去唱“板曲”,慢慢形成了“唱生”这一职业。当时武宁有很多商人在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开设茶行,武宁的“唱生”经常到这些茶行去卖唱,并将流传到吴城的早期赣东北采茶戏和万载花灯等带回武宁,促进了武宁采茶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