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游热推:
欧洲 泰国 土耳其 日本 塞班 法国 美国
国内游热推:
海南 云南 北京 上海 贵州 湖北 湖北
周边游热推:
欧洲 泰国 土耳其 日本 塞班 法国 湖北
当前位置:游啦啦旅游网 > 国内 > 湖南 > 望城 > 正文

靖港古镇民俗和传统手工艺

来源:游啦啦旅游网   作者:游啦啦旅游网   发表时间:2013-10-1 6:09:40    浏览:

   水运年代,古镇靖港一直是南来北往客商们的货物集散地,也主要是湘中湘北稻米和淮盐的行销中心,系昔日淮盐主经销口岸和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当时镇上不仅商业兴旺发达,其手工业也是远近闻名。

   昔日“因水而旺”的“小汉口”靖港,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有助其千帆竞渡的造船业、车木业、棕麻业和铁业;有“踏遍泥泞无所惧”的木履业、油鞋业和“雨雪无忧尽管行”的雨伞业;有“黄亮如金白似银”的铜业和“青天白日鬼吹灯”的金银业等等,其中因质量上乘而得“滴水不漏盆和桶”之誉的圆木业,更是靖港传统手工业的骄骄者。
 
    随举一例:“湘潭的木屐靖港的伞”的俗语广流湖南,说的是过去靖港出产的一种竹骨油纸伞,做工细腻精巧,行销湖南各地,甚至卖到了武汉。文革动乱年代有一幅著名的画:毛主席去安源。当时毛泽东手中就拿着的就是这样一把油纸伞。可以推测,那手中的油纸伞也许就出自靖港。当然,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卷过,怕是无从稽考了。但当日靖港油纸伞名声之盛却无庸置疑,如果你有机会来古镇,一定能于众多的古迹中寻觅到“粱氏兄弟”当年开办伞厂的遗址。
除了圆木、油纸伞,靖港的剪纸、香干,手工杆秤、火培鱼,纸风筝等工艺等都久享盛誉,甚至在八十年代,靖港“望江楼”鞋厂的一种布鞋(又名懒鞋)仍远销全国。曾经有一个传说;一日,一靖港人至上海出差,看见多人排队购物,以为是稀缺货,也跟在后面排了老久,最后才发现人们在抢购的却居然是靖港“望江楼”的布鞋,一时啼笑皆非。                  

   传统工艺

   油纸伞

    靖港油纸伞是如何获得“湘潭的木屐靖港的伞”的美誉的呢?

    湖南长沙的油纸伞业有一百多年历史,靖港是湖南油纸伞的主要生产地之一。长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伞店是陶恒泰纸伞店,由陶季桥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办,几年后又在附近另组陶恒茂纸伞店。“陶恒茂”的伞做工精细,谨守祖传工艺,选料考究。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云皮纸制作,结边要用自纺的土纱。而且操作细严,用丝棉盖顶层,中骨用头发绳穿结,伞边用士纱夹头发绳,用粗丝线,伞胚制成后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连续上油三次,质量优良,赢得信誉。
1900年,有名叫梁敬庭者在长沙市北正街梁宏茂伞店学艺后,在靖港挂牌梁宏发伞号开业,生产老式明油、黑油纸伞和特制鸭棚用大伞,出产的纸伞做工精细,经久耐用,行销湖南乃至全国,终得“湘潭木屐,靖港油伞”的美誉。1921年,潘馈清兄弟创办菲菲伞厂生产纸伞,除了传统的绘花外,还有喷花、印花和贴花,图案亦多种多样,远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并于1929年的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优等奖。当地生产的油纸伞最高年产接近三万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伞社被撤销,靖港油纸伞停产,长沙其它地区的纸伞业亦式微。油纸伞原料为皮纸、楠竹、棉纱、发绳、熟桐油、柿子水、颜料、牛角及木材。
 
   圆木

   “滴水不漏盆和桶”指的正是靖港圆木工艺。早在明清两朝,靖港的圆木业已经十分发达,鼎盛时期,从业人员600有余,及至民国,靖港有名的圆木行有19家,全都挂招牌,招牌全用姓氏打出。新中国成立后,靖港还曾开办过圆木厂。
 
    圆木制品选用优质杉木作原料,制作工具有锯、斧、弯刀、削刀以及七八种刨子,产品有提桶、脚盆、洗脸盆、饭盆、淘盆以及澡盆、马桶等。由于这些都是旧时居家必备的日用品,因此销路非常好。旧时靖港圆木以它上乘的质量赢得了众多的顾客,各地一年四季都有人来订购,硬是忙得不可开交。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圆木制品逐渐被现代材料制品取代,圆木行业由此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

   靖港古镇有一家仅存的“余记圆木店”,可说是靖港传统手业工的一个标本。近几年圆木制品悄然走俏,让靖港古镇的圆木业守望者余师傅始料未及也措手不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环保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原生态的生活的渴求随之与日俱增,天然木材用品这一几乎是奄奄一息的老古董也随之身价倍增。自从多家媒体来靖港古镇专题报道过余师傅和他的圆木作坊后,省城许多的洗脚按摩城闻风而动,纷纷前来购买余师傅做的泡脚桶,洗脚桶和浴盆等,只因产量有限,也就只能预订。余师傅也有些惋惜自己一直没能带几个徒弟以传承这一正在复兴的传统手工艺。
 
   打铁

   清朝雍正年间,靖港的打铁行业已经十分发达。其时沩水每天有3000余艘船只停泊往来,船舶铆钉等铁件需求量很大。因此,铁铺除了打制农具、家用铁货,更多的是为沩水船只铸造铁锚、铁链等大量零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打铁炉红火不再,目前靖港街上唯有“金记铁铺”一家仅存。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打铁铺也称“铁匠炉”。所谓“铺”只是一间破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上手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有时打铁真的好像一支交响曲。风箱拉起,曲子奏响。随着加热的需要,那风箱会在平缓匀称的节奏中加速,强力的节拍中充满希望。那灶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待铁器热至彤红,铁铗快速夹至大铁墩上,一番铁锤上下,一串钉铛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那铁件便成为匠者的理想器物。有时需要,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

  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民间广泛流传着一首《打铁歌》:“朝打铁,晚打铁,打把梭镖送农协!”“梭镖亮,梭镖光,梭镖刺死许克祥!”
 
   剪纸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靖港所在的望城是湖南剪纸的重要产地之一。每逢节日和婚寿喜庆,妇女们用彩纸剪成“百鸟朝凤”、“喜鹊登枝”、“福寿图”、“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等作品张贴于门窗,以增添欢乐和吉祥气氛。
望城的剪纸表现手法,风格粗犷淳朴,干净洒脱,多以禽兽花鸟为题材,饶有乡土气息,多不需画稿,信手剪来。另有一种较精细复杂的则先有画稿,剪刻并举,重富丽秀美,讲究构图,以装饰风格见长。这里的人物剪纸,受皮影戏影响较大,动态感强,生活情趣浓郁。望城县书堂、友仁是有名的“剪纸之乡”,有民间老艺人200多个,中国剪纸学会会员3人,湖南省剪纸研究会会员24人。

    望城剪纸以湘江为界,分河西、河东两大风格,靖港剪纸为河西风格。河西的剪纸与凿花,两者皆兼,先打画稿,很讲究构图的平衡,受皮影戏影响很大。多人物剪纸,图案丰满,对比鲜明,线条流畅,动态感强,富有装饰图案美。河东剪纸是不打画稿,信手剪来,以剪为主,具有简炼朴实、干净洒脱、对称均匀的特点,大有“出手成章”之功,生动传神,追求意境。望城剪纸的传统题材广泛,多采用寓意、象征、比喻、衬托的手法,取材干常见的花、草、虫、鱼、兽、人物等,并进行多层次的组合表述。一是祝愿夫妻感情和谐,家庭生活美满。“鸽”字在南方方言中与“合”同音,象征夫妻感情永久和美,“鱼水和合”、“鸳鸯喜和”。二是祈求家庭清吉平安。以凤鸟居多,反映了楚湘先民对太阳崇拜,民间认为凤鸟是太阳里的神鸟,认为“凶”和“祸”都是“神作鬼使”。平安吉祥图案大量使用,起着某种避凶避祸的符咒作用,这是崇巫信鬼观念的反映。三是祝愿新人婚后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这类题材的内容已逐步淘汰。四是吉庆祝福,有“鲤鱼跳龙门”、“福寿双全”、“福寿平安”、“福寿三星”、“喜鹊闹梅”、“喜报珠园”、“八仙庆寿”等。望城剪纸工艺,有单用剪刀的剪纸和单用刻刀的刻纸,也有刀剪并用,小块的挖空用刻刀,长线条和外轮廓用剪子。剪纸的刀法自由,画面粗放,刻纸线条严谨,细巧精致,构成望城剪纸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优美清秀的艺术特色,在国内剪纸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声名远播,传向海外。

   湘绣

   湖南传统手工艺品。湘绣的发源地就在靖港古镇所在的一带农村地区,这里的村村镇镇过去几乎家家出绣女,户户有绣绷,绣品流传尤为突出、经久不衰。

   湘绣构图优美、绣艺精湛,色彩鲜艳,风格豪放,与苏绣、粤绣、蜀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有“超级绣品”之誉。湘绣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58年长沙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纪以前的楚墓中,就有精致的龙凤刺绣品。1972年马王堆出土的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古墓随葬物,有更多的绣衣、绣料。1898年前后,许多优秀画师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使湘绣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湘绣技艺已发展到今天已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

   湘绣产品分日用品和欣赏品两大类。如作为大型客厅陈设的气势宏伟的大中堂、大挂屏,小客厅挂的小幅条屏,书案上摆设的精致小巧的座屏,沙发上铺的华丽椅垫、靠垫,床上用的雅致床罩、被面,妇女们穿的绣花礼服、梳妆用的镜套、披肩,外出用的提包及绣花睡衣、晨衣、小孩用的披风等等。湘绣画面有花鸟,走兽,人物,山水,虫鱼,书法,肖像等。不论工笔画,兼工带写画,版画,水彩画,油画,照片,无不可以刺绣。
 
  风筝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靖港风筝制作业兴起于清朝。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为扎、糊、绘、放,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靖港风筝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芦苇,高粱杆等,沿竹的自然纹理把它撕开,一定的温度下使它弯曲,冷却定型,然后再绑扎,风筝的蒙面以纸、绢为主, 糊纸前,将胶涂匀,面贴平整。 风筝上除了鹰、燕、蝴蝶、蜻蜓等常见的图案以外,还有许多寓意深远的图案也出现在了风筝上,如象征幸福的蝙蝠,象征长寿的桃子,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等,虽只使用红、黄、绿、黑这四种颜色,但画出来的风筝却琳琅满目,绚丽多彩。靖港风筝玲珑精巧美观,结构牢固,放得远,飞得高。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明。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手工杆秤

   古式杆秤的传统制作工艺在靖港一直保留至今。古式杆秤有150道工序,现仍保留十几道,主要有刨、钻、割、磨等制作工序。制作杆秤既要有木工手艺,又要懂得数学和物理,更要手稳、心稳。在度量衡工具日益更新的今天,手工制作的杆秤正在渐渐退出实用器具的领域,而是作为工艺品供人们欣赏。

   杆秤是秤的一种,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称重量的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绳等组成。杆秤由杠杆原理组成,其重心在支点外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杆秤的结构和制作工艺简单,轻小,携带使用方便。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砣)、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100年。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
 
  棕编

   综编为长沙地区的传统工艺品,系用棕榈叶编成的各种动物,种类很多,如鸟、虫、鱼、虾、鹤、蛇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棕榈为常绿乔木,望城县湘江两岸都有种植,艺人们采集棕叶,编织成各种小动物,赞为“江南一绝”。两片浅黄色的干棕榈树叶,被手指一撕一拉,破成细丝,再顺势围着一根钢丝熟练地来回穿插、编扣、打结,编织者的两只手时挑时绕,左右环绕打结,如同织毛衣,干硬的棕榈叶在他指下变得柔软、驯服。不一会儿工夫,一只小蜥蜴活灵活现地趴在了他的手上。凌空欲飞的龙、翩翩起舞的仙鹤、张牙舞爪的蜘蛛、温顺的山羊……一件件栩栩如生作品,十分惹人喜爱喜爱。

   棕编工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时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棕编采用棕树嫩叶破成细丝,经硫磺熏、浸泡、染色后编织而成。棕编细致精巧、朴实大方,色彩谐调明快,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产品曾远销到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曾参加德国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人们赞叹它“不可思议”,法国艺术馆特意收购珍藏。
 
   据已故棕编老艺人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在街头叫卖。此种情形,长沙、重庆、汉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头至今仍可遇见。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 

  走马灯

   走马灯是民间纸扎艺术,是用蔑做骨架,用彩纸糊成方形或圆形的灯笼。靖港古镇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挂花灯的习俗,走马灯为其中一种。走马灯外形多为宫灯状 ,内以剪纸粘一轮 ,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 。燃灯以后 热气上熏 ,纸轮辐转 ,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 、物换景移的影像 。

 走马灯宋时已有 ,当时称 “马骑灯 ” 。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 :“ 飙轮拥骑驾炎精 , 飞绕x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秦军夜溃咸阳火 ,吴炬霄驰赤壁兵 ; 更忆雕鞍年少日 ,章台踏碎月华明 。”

  有一个关于走马灯的故事,名为《王安石捡联获妻》:传说宋朝宰相王安石二十三岁那年去赶考,途中见一马府门口的走马灯上有一联语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看后,不禁拍手连称“好对!”意思是说这上联出句妙。马府家人误以为王安石的意思是容易对,立即禀告马员外。这上联是马家小姐为择婿而出的,因此员外急忙出来找王安石,王却夸了一句就走了,两下里没见着面。

  在科场上,王安石第一个早早交卷,主考官想试他的才艺,就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句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马员外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惊奇不已。
  回头想起走马灯给他的机缘,忍不住又来到马家门前。马家家人认得是日前说“好对”的人,便请他到府中应对。有了主考官的飞虎旗,自然就“好对”了,马家当即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并择吉成婚。正在举行婚礼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高中,明日请赴琼林宴。”果真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贤妻,一时传为美谈。
 
   民间艺术
  
   蚌舞

   蚌舞是长沙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俗舞,在望城及靖港一带也非常流行。道具蚌壳用蔑扎骨架,蒙布或纸,外绘蚌纹,以红绿绸镶边,内贴水银碎镜片。由一旦一丑表演。旦扮蚌壳精,身背蚌壳,表演“扯四角”、“开蚌”、“戏水”、“整容”、“照镜”、“戏翁”等动作,含蓄逗趣,活泼可爱。丑扮鱼翁,手持撒网,表演“踩水”、“窥蚌”、“戏蚌”等动作,诙谐风趣。常令人捧腹。伴奏以弦乐为主,伴以竹笛,幽雅悦耳。

   靖港古镇逢节庆、庙会表演中都少不了蚌舞。它的主要节目为《渔翁戏蚌》,歌颂渔翁勤劳朴实、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表演程式大多有一规律,有一套程序化的动作。音乐与舞蹈表演的关系上有种基本形式,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紧密配合,动作受音乐的严格控制,每个舞蹈动作都必须符合节奏规范,两者完全融为一体。有的地区将蚌壳扎成双层,里面燃上灯烛。蚌舞多由少女表演,动作以碎步、盘腿蹲、半转身以及优美的身段为主。蚌舞已有很长的历史,传统京剧《廉锦枫》中有一段"刺蚌",就是吸收了民间的蚌舞加工而成的。
 
   弹词

   在靖港的茶楼酒肆,过去多有盲人艺人弹词说书,这就是有名的长沙弹词。长沙弹词多为一人表演,以月琴伴奏,自弹自唱,夹叙夹唱,也有只唱不说的(现也有集体表演的)。内容原为传统曲目,故事性强,常有连台本。新中国成立后,有配合宣传中心工作的新曲目。新编弹词《郭亮》等流传甚广。世居靖港附近的霞凝乡的盲人彭延坤,是湖南有名的弹词说唱艺人、省曲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长沙弹词在清同治年间就已经形成。初以鼓板唱道情,辛亥革命时,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曾运用长沙弹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它用极为通俗、生动的唱词痛陈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1904年,长沙辟为商埠后,茶铺茶馆居全省之首;抗日战争后,长沙茶馆仍有百余家。长沙人坐茶馆,不仅有香茶的诱惑,美点的享受,更为其乐无穷的是聊天和听书。当时长沙城里的说唱艺人有四五十个,有20多个茶楼设场,日、晚两场,每场听众百余人。在所有书场中,以火宫殿书场最为有名,说书、弹词艺人在火宫殿搭棚演出,1940年后,设有3个书棚,可容纳听众200多人。20世纪20年代中期,长沙艺人周寿云、舒三和等进入茶馆茶社“坐棚”说书。50年代以后定名为“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在“文革”后迅速衰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沙弹词才重获新生,当时长沙还剩下20多名弹词艺人。为抢救保护长沙弹词,长沙市已把长沙弹词列入受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并拨专项资金进行抢救整理。
 
   灯彩

   民间又叫“花灯”,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之时悬挂,以烘托喜庆气氛。灯彩是靖港及望城普遍流行的民俗,在节日和喜庆时悬挂于门首和厅堂,以渲染气氛。

   灯彩相传始于西汉,以后历代都有制灯工艺。民间艺人利用本地所产竹、木等材料,制成各色花灯,加以彩绘或刺绣装饰,结构精巧,古朴雅典,美观大方。相传,汉代“元宵不禁夜”,宫廷、民间张灯结彩,以示万民同乐,以后相沿成司。唐诗曰:“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晴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陆海中”。至宋代,汴梁、临安上元灯节,延续五夜,“四十里灯光不绝”,《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年灯会盛况。朱元璋建都南京,曾于元宵节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迁都北京后,元宵辟专区悬灯,增设灯市。清代灯节也“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2006年5月20日,灯彩这一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花鼓

   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限于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让人喜闻乐见。这种文化习俗后来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也打起花鼓子来。

  地花鼓多为两人表演,一旦一丑(扮成一对情人或一对夫妻),旦角自古来是男扮女装,后才发展为男扮男,女扮女;也有四、六、八人花鼓,男女成双。表演时丑执折扇,旦执绸巾,不扮演人物,无情节贯穿,有小鼓、阴锣、大钵、马锣等击乐伴奏。锣鼓声中先由丑角出场,手持折扇,咏罢介词(登场诗),接着与锣鼓班子搭白,与观众交流,插科打诨,有固定的台词,也有即兴创作之词,然后请出旦角边唱边舞。丑角表演诙谐、大方、旦角表演含蓄、羞涩。

  地花鼓表演的内容大多是劳动和爱情生活,如“数花”、“探郎”、“奴在闺房闷沉沉”、“十二个月”、“五更”、“十爱” “洗菜心”、“铜钱歌”、“望郎歌”等,也有唱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如“乌鱼招亲”、“玉堂春”、“一出宝台面朝东”、“一进门来把脚跌”等,有的内容是恭贺、祝福之词,这类大多是即兴创作。
 
   渔鼓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简板,又称简子。流行于湖南、湖北、山东、广西等地区。宋代已出现,见于苏汉臣所绘《杂技孩戏》画面中。

   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滚”、“抹”、“弹”等。简板用竹片制作,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

由一个人手持渔鼓筒和简板,自击鼓板演唱,有的加一面小钹。唱本为韵文唱词和散文说白,曲目多为历史故事,旧社会是艺人沿门演唱以乞求施舍的手段,新社会有歌唱新人新事的曲目,用作宣传。

  近年来,改革制成可奏旋律的新渔鼓,称琴鼓,其前身为四川民间曲艺“竹琴”伴奏乐器。由十六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构成,筒一端蒙牛皮或羊皮,用竹圈紧固,分两排置于木架上。执竹箭击奏。音域d—f1。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研制成二十七音定音渔鼓。由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制作。音位按律吕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传统渔鼓醇厚、文静的音色。
 
   花鼓戏

   长沙地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也是当年靖港临江舞台上常演的剧种。它起源于民间歌舞——地花鼓,以长沙话为统一舞台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多样,诙谐朴实,戏剧台词采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歇后语,生动、明快、幽默。表情动作活泼自由,接近生活,不受程式的约束,且有一些独特的舞蹈身段。望城县花鼓戏剧团成立于1949年,40多年坎坷岁月里,共演出传统剧目250多`个,现代剧目120多个。70年代80年代《春草闯堂》、《泪洒相思地》轰动湖南,创长沙市戏曲舞台空前记录。

   近年来虽受花鼓戏不景气冲击,但望城县花鼓戏剧团仍保持一定的实力,极力保护传统剧目,以飨观众。全县各乡、村大都有些打击乐器和大筒等弦乐。不少业余花鼓戏爱好者,每逢喜庆、丧事、乔迁,便邀拢这些人,唱起“地花鼓”来,群众喜闻乐见。
 
   龙舞

   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玩龙灯”。龙舞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如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及山西等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一拜年、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这种表演的龙时,用竹篾或者铁丝为架子,外面抹上纸或者是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龙舞在开始表演时,由许多人每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使龙体在空中悠悠蠕动。夜晚舞龙时,要点燃龙体内的蜡烛,辅以彩灯、莲花灯等各式花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造成一定的声势,吸引观众,使龙舞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风彩来。

   龙舞有打扭丝、摆图案、排字等程式。摆图案有借鉴历史典故的“孔明推车”、“太公把钓”,寓意吉祥的“天下太平”、“麒麟送子”、“卧虎出山”、“金猴跳圈”,反映生活习俗的“绣花蝴蝶”、“古铜钱”、“花篮子”、“大风车”、“小风车”、“茶盘”等。排字舞有“共产党万岁”、“安定团结”、“只生一个好”等。舞龙时有大锣、大鼓、大钹、大喇叭及“锣鼓棚子”等乐器演奏,加上燃放鞭炮,显得气势磅礴,有如蛟龙出海,震撼人心。
 
   罗汉舞

   用纸裱糊罗汉面具,绘五官,嘴角微翘,笑容可掬。由数名穿和尚衣、戴罗汉面具、手持笆叶扇的人随乐声摆动,无一定程式,但别有韵味。
 
   狮舞 

   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舞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那么舞狮始自何时?《汉书·礼乐志》中就有“象人",一词的记载,何谓"象人",三国时魏人孟康的注释说:"象人就如今(指魏国)扮演鱼、虾、狮子的伎人。"可见,我国约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舞狮了。

  随着时间的迁移,舞狮的发展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在宋代的百戏中,有孩儿扮狮戏球舞,还有狮豹合舞。清代的舞狮更别具特色,加北京"走会"图中的舞狮,表现出一对大狮子,各带一只小狮子,旁边有两个狮子郎在逗引狮子。大狮子的形象显得威猛,很有情趣。在我国民间,上元节舞狮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盛事,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我国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都要表演舞狮子。现在我国流行的舞狮,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及嬉戏神态,如抡球、戏球、舔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瞌睡等,富有情趣性;"武狮"则重技巧和武功的运用,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表现狮子的威武性格。
 
   竹马灯

    竹马灯是一种地花鼓,表演形式,区别在于它所用的曲牌完全是戏曲曲牌。竹马灯一般采用花鼓戏音乐,配有演唱戏文。
    竹马灯一般由两男一女表演,一个须生,一个小生,一个旦角,各人右手执一根马鞭,“骑”在纸糊篾扎的“马”上,左手抓住“马”的缰绳,做着“马儿”碎步小跑的动作,沿“纱爬拐”的路线(即横8字)作循环穿行,边跑边唱。也有用四人表演的,另用一个小丑,不骑“马”,手拿一根马鞭,在旁边抽这个的“马”一鞭,抽那个的“马”一鞭,说一些风趣逗乐的话来插科打诨,甚是有趣。

    竹马用蔑做骨架,用彩纸糊成方形或圆形的灯笼,分前后两节,舞时系在女舞者的腰上,作骑马状,表演徐行、疾驰、跳跃等动作,用“小兵”伴奏,气氛轻松活泼,其中蹩足马的表演,常引人发笑。
 
   节会活动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春节,节前的准备,节庆的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十二月初八,煮豆子,做霉豆子,称“腊八豆”。年前,即有人杀“过年猪”,熏制腊鱼腊肉。十二月二十三日晚,家家祭送灶神上天。二十四日,备酒菜“过小年”,晚上迎灶神入户。此后各家忙于大扫除,浆洗衣被等物,缝制新衣,备办年货。外出人员都要争取在新年前赶回与家人团聚。
岁终之日,贴春联、年画、剪纸,张灯结彩,中午或晚上,全家团聚,敬祖之后,吃“团圆饭”(也有在新年初一早上)。一般要办10个菜,意谓“十全十美”,其中必有一尾整鱼,表示“年年有余”;一碗青菜,预兆“清吉平安”;靖港地区还兴吃炖猪脚,寓意“财源充足”。除夕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家长给小孩“压岁钱”。在当晚互相串门祝贺,谓之“辞岁”。正月初一清晨,户主打开大门,放鞭炮,谓之“开财门”;持香出门,向吉方三揖,谓之“出天行”。并在大门两旁贴上“出门大吉”、“对我生财”的吉词。有的怕小孩说出不吉利的话,还贴上“童叟之言,百无禁忌”的字句,以避忌讳。早饭前,全家敬天地,拜祖宗;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亲友互相登门拜年。旧时拜年的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初五忌讳拜年。初一至初五,扫地要向内,不宜向外倒垃圾,不宜挑水进屋。初五过后至元宵,村组纷纷举行群体文娱活动,如舞狮子、玩龙灯、跑马灯、划旱船、耍蚌壳、打地花鼓、踩高跷等,到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当龙灯玩到各家时,主家要设香案,供猪头,放鞭炮迎送,谓之“接龙灯”,并备以烟酒茶点招待。在此期间,亲友互相宴请,谓之“请春酒”。
 
   三月三

   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这是长沙地区家喻户晓的一个民间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从田野里采来一把地菜(荠菜),洗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配上姜片、红枣、有的还加上枫球子同鸡蛋一起煎煮,将鸡蛋煮熟后加糖食之,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祛风祛湿。地菜,一名荠菜,《本草纲目》载:佛家常以荠菜作挑灯杖,据说夏日可驱除蚊虫,故荠菜又名护生草。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著“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在中药裏,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采药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鸡蛋,就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风俗。
 
   清明

   清明节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间扫墓节。按公历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机关、团体、厂矿、学校也多于此日为革命烈士扫墓,或参观其故居和纪念地。从2008年起,清明节已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靖港民间于五更杀雄鸡,并用大蒜炒苋菜吃, 或合生姜炒食之,谓可解毒强身。靖港等地相传六月六为杨泗将军晒袍之日,于是日晒衣物书画,防虫除毒。据记载,“六月六”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和民族的不同,分别被称为洗晒节、洗象日、洗象日、晾经节、虫王节、回娘家节、天贶节、禾苗节等等。

   由此看来,靖港六月六风俗应该是传承“洗晒节”了。热在三伏。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打个泡子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

   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中元节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七月十五既是道教的中元节,又是佛教盂兰盆节,都有祭奠亡人的意义,所以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厉(横死鬼魂),道观和佛寺举办普度法会,超度亡灵,民间则多上新坟,烧钱纸包。中元夜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紫云宫庙会

   紫云宫庙会是靖港民间为纪念杨泗将军寿诞而自发组成的民间集会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民间各行各业组成规模宏大的游行队伍,节目丰富多彩,有戏剧故事台、秋千、罗汉、高跷、相桥等。还有数百人的朝肉香队伍,以及各种国乐、管乐配合,围绕古镇游行一圈,全程8华里。同时,省市湘剧团受邀来靖港演出,历时15天。整个庙会庙会期间小贩云集,各种小吃热气腾腾,土特产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参观群众达万余人。


分享到:

发表评论

热门线路更多>>

长沙至北京经典纯玩双飞4日游

2688

原价:288890人已购买

长沙到大连、旅顺、烟台、蓬莱、威海、青岛双

3960

原价:418890人已购买

长沙至大华东旅游 杭州、无锡、上海六日游

1966

原价:268889人已购买

长沙到北京单飞单卧五日游

1880

原价:228089人已购买

预订常见问题
什么是半自助游?
独立成团可以吗?
双飞、双卧是什么意思?
单房差是什么?
纯玩是什么意思?
付款和发票
如何获取发票?
一个订单可以多张发票吗
可以开具酒店的发票吗
发票内容可以选择吗
是否可提供发票?
签署旅游合同
能传真签合同吗?
在线签约合同有效吗
可以不签合同吗?
门市签约流程
签约和付款
预订优惠政策
游啦啦游什么优惠政策
其他事项
一般拒签都有哪些原因?
签证办理流程
签证办理时间
美洲签证办理
办理签证是不是都要去领馆面试的?

Copyright(C) 2010-2013 uu616.com(游啦啦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游啦啦旅游网授权,禁止转载游啦啦旅游网任何信息
国内互动旅游专业平台-游啦啦旅游网国内最专业、最权威的旅游交流信息服务网站
游啦啦旅游网提供旅游交友,旅游攻略,旅游交通,旅游景点介绍,门票预订,住宿,长沙等旅游相关的信息
湘ICP备13001630号-13 技术支持:游啦啦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