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峰位于靖江王城内,它是王城景区不可分割的部分。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素有“南天一柱”之称。而独秀峰“峰体”上的摩崖石刻,更是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001年“桂林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秀峰摩岩石刻
独秀峰石刻约有96件,分布在山的四周,南麓太平岩及西面登山道至山项一带,以读书岩周围较集中。书法、刻像、诗、文等,其中唐代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和元代李震孙《广西道平蛮记》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其中《南天一柱》和慈禧太后《寿》字等石刻有较高的书法参考价值,清代吕璜等的题诗,诗书俱佳。明代,独秀峰划入靖江王府御花园内,内有往复宗室摩崖石刻20余件,也是研究靖江王历史的实物资料。
读书岩
位于独秀峰东麓,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之任始安郡(今桂林)太守时,常在岩洞内读书写诗。岩洞依山傍水,摩崖石刻甚多。这里是岭南文教的发源地,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奠基。
读书岩;南朝刘宋时文学家颜延元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
孔子刻像
元代丁方钟所作,桂林石刻中不可多得的圣人刻像,刀法圆润,线条简洁,极为传神。一旁石刻文,记载刻像情形的《孔子造像记》由丁方钟同代人黎载所写;
“桂林山水甲天下”千古名句就出自这里;
“桂林山水甲天下”,最早提法出处。作者王正功(1133-1203),字承莆,四明(浙江宁波)人。少小苦学,喜诗文。庆元六年(1200)任广南西路西提点刑狱公事。嘉泰元年(1201)最早概括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赞美桂林山水的千古名句。这帧石刻由此成为桂林诸多石刻中的珍宝。
南朝文学家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
民国廿四年 吴迈游独秀峰,留下了题词“卓然独立天地间”。
独秀峰石刻中题榜特多,楷草隶篆俱全,其中著名的有黄国材的“南天一柱”、王豫的“秀夺群峰”、张祥河的‘紫袍金带”等。
“南天一柱” 刻于独秀峰东面,单字径约一丈,是桂林2000余帧摩崖石刻中字体最大的石刻。
独秀峰有石级三百零六级,从西麓开始攀登。
独秀峰石级入口处有广西师范大学为冯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所立的碑文;
独秀峰~层阶连碧宇,景色醉诗魂;
石阶旁石壁上刻着“高标独秀”四字,这给独秀峰的性格特征和外部形象作了诠释。
康熙年间的“秀夺群峰”;
拾级而上~山顶建有玄武阁、独秀亭;
独秀峰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求福求寿的灵山宝地,宋朝时期曾被宋高宗赵构御赐名为“福寿山”,自此之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纷纷来到这里为自己和家人祈福求寿,并因此留下大量的福寿碑刻,目前保存下来最有代表性的寿字碑刻有三处,分别位于独秀峰的山顶、山腰和山脚,人们将这三个寿字合称为“天地人齐寿”。
天“寿”
刻于独秀峰山顶南天门之上,故称为“天寿”,有“添寿”之意,清光绪年间湖南信士王振棋(曾任广西贡院主考一职)七十大寿时亲临独秀峰山顶时所题。
人“寿”
刻于独秀峰南面,为光绪年间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慈禧皇太后所题,故被称为“人寿”。慈禧皇太后六十大寿之期,亲笔写下此寿字赠给广西巡抚张联桂,张联桂回桂后,命人将此寿刻于独秀峰南麓,预祝慈禧“寿比南山”。
地“寿”
刻于独秀峰北面山脚,为清朝著名诗人郭司经所题,后人将此寿称为“地寿”。
太平岩
独秀峰西麓的天然洞穴,原名西岩,靖江王恭惠王在岩中发现“太平通宝”铜钱一枚,以为祥瑞之兆,遂命名为“太平岩”,洞中供奉玄武大帝及六十甲子保护神像,堪称神仙洞府。
太平岩楹联:入洞朝星悟人生真谛,归家省道学易理好域;
太平岩岩洞是靖江王拜仙修炼场所,内供有玄武帝塑像及六十甲子保护神刻像,仙风袅娜,其中六十甲子保护神像摩崖石刻是国内唯一。来到太平岩,进到洞内,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洞内寻找与自已的生肖相对应的保护神,并对其有所了解,同时了解六十甲子为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