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故事与泰山有着深厚的因缘。早在唐代的玄奘取经故事,便已与泰山相联系,在此后“西游”题材的杂剧、平话中,其素材选取,与泰山文化不无关涉。张宏梁、彭海两先生所作《吴承恩<西游记>与泰山》(载《泰安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对此进行探讨。但由于其文于泰山地方文献未作充分利用,故所论尚存缺略之处。今试加新证,并藉以探寻泰山《西游》文化的渊源所在。《西游记》第一百回有唐三藏摩洪福寺松故事,这一轶事最早出自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中:“玄奘法师往西域取经,手摩灵岩寺松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吾归,即向东。’既去,其枝年年西指,一夕忽东方,弟子曰:‘教主归矣!’果还。至今谓之摩顶松。”
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始建于北魏,唐代时寺宇极盛,被列为天下“四绝”之一。历史上玄奘并未驻锡此寺,但“摩顶松”的传说,已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因之千年来玄奘故事成为灵岩寺著名掌故,屡见志乘载及。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记云:“唐玄奘法师摩顶松,在齐州灵岩寺。师取经西域,始住长安洪福、大慈恩二寺,及宜君玉华宫译经耳。灵岩今属长清县,《图经》但以为佛图澄卓锡之地,而不知玄奘,故著之。”
又清初修《灵岩志》中多有关于玄奘遗迹的记载。其书卷二《高僧》云:“陈玄奘,三藏和尚。贞观初,降锡灵岩,译诸经典。今之御书阁及摩顶松,遗迹俱在也。”又《遗概》云:“摩顶松,在五花殿右,唐三藏和尚陈玄奘将往西域,寺有小松,以手摩其顶,曰:‘我西去求佛,汝可西长。’及去后,枝果西指,约长数尺。一年其枝忽转而东,弟子曰:‘吾师回矣!’迎之果还。其树至今犹存,大可数围,内空外窍,老干尽枯,孙枝独茂,翠色欲滴,苍古可爱,真不老物也。”又《殿阁》云:“御书阁,在弥勒殿北崖上。唐贞观三年,陈玄奘译经于此,太宗赐以手敕,因建此阁。”清乾隆帝南巡驻跸灵岩寺,屡有咏摩顶松之诗,并于《写摩顶松放歌纪事》诗序中对玄奘灵岩摩松之事作了考辨,谓:“《大唐新语》称摩顶松在灵岩寺,为元(玄)奘遗迹。夫唐时建都长安,元发轫自必由彼,而取经回,译经于宏福寺,亦今西安地。志乘班班可证,于此地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