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的祥光峰下,原名“小般若禅林”,始建于南朝陈光大二年(五六八年),为南岳开山祖师慧思和尚创建。传说慧思和尚在海印禅师启迪下,与南岳山神弈棋得胜狱得福严寺宝地,创建了“般若禅林”。因慧思善於讲演《般若经》,故寺以此为名。後来“般若禅林”法徒云集,香火甚旺。慧思和尚潜心钻研佛学,於是离众独居,选择了这处清幽僻静之地,创建了一坐小寺院,名曰“小般若禅林”,以“小”与山中的“般若禅林”有别。而後历宋、元两朝,至明朝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藏於该寺,便改名为“藏经殿”。

明万历年间,寺遭火灾焚毁,《大藏经》也失散不全。後有一侍郎奏请朝廷修复,更改寺名为“祥光寺”。因山高地僻,僧徒游人均很少来此,故又废败。清朝初年,寺舍又一次为僧徒修葺,重振佛光,改寺名为“普光殿”,1936年后又重新建造 。
殿前的古迹有灵日,相传在夜里常见如烛磷火;还有一泓清泉,相传是陈后主爱妃梳妆打扮的地方。 藏经殿四周是原始植物的宝库,有高约二丈的玉兰树,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摇钱树、连理枝,还有湘椴、杜英、云锦杜鹃等珍稀树木。
藏经殿建筑规模宏伟,整个大殿面积三百平方米,为单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殿内外有二十六根花岗岩质石柱,上盖碧色琉璃绿瓦,月瞢翘入云天。殿堂四周墙壁朱红,有石墀环绕殿廊。殿内殿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里没有一般佛寺的建筑物群,只有一栋殿宇。它像一座装饰华丽的山间别墅,隐现在花树扶疏的祥光峰腰腹之处。殿宇有房五间,正中是佛殿。殿中供奉毗庐遮那佛像。佛像系纯铜铸造,全身镀金。像高一.三二米,重二百五十六公斤,是华裔泰国企业家黄彰任先生和夫人欧阳愚女士於一九八二年捐赠。“毗庐遮建”是梵文音译,其意是“光明遍照”、“遍一切处”。毗庐遮那佛称为“报身佛”,乃《华严经》所说莲花藏世界教主,其座是千叶莲花。每莲瓣代表三千大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毗庐遮那佛端坐金色莲台,神态慈祥庄重,全身华光熠熠,加上雕花精致的神龛和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用的绣花佛具、法幡、彩幢及在佛前置放的长明灯,使得整个佛堂十分肃穆。佛殿正中两个耸立支撑殿宇的花岗岩柱上,左右刻著一副对联∶“我佛我宗,真如贝叶;众经之长,妙法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