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酉山,古秦人藏书处,位于沅陵县城西北15公里处乌宿对河,乃大酉山与小酉山的合称。当地人以此为酉水、酉溪二水合流处故名。史志记载二酉山壁立千仞,玉屏为顶,莲花为座,仙人驾临,钟灵毓秀,灵气腾腾,沅邑名山,惟此为胜。半山腰有一山洞,名曰“二酉洞”,又名“妙华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辞源》所载“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才贯二酉”成语之典出地。被称为“中华文化圣山”。
相传二酉山为历代皇朝收藏国家经典秘籍之处。伏羲曾在此制作龙书,黄帝曾在此藏书万卷,周穆王也曾在此收藏异书。《方舆胜览》:“尧时善卷隐此。”善卷,枉渚(今常德)人,尧帝老师,因避舜帝禅让帝位而躲进二酉山中,与当地百姓传授礼仪,教化蛮愚,深受百姓爱戴,被后人尊崇为德圣。宋朝时,辰州通判欧阳陟上奏朝廷言善卷有功于民,应予祠祀,真宗皇帝诏许敕建善卷堂、仰止亭,以纪念之。
《荆州记》:“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避秦人所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凡博士官以外所藏《诗》、《书》、《百家语》也在焚烧之列。有敢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者判黥刑。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到处浓烟滚滚,秦前文化面临绝灭。这时,朝廷博士官著名儒生伏胜为拯救中华文化,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将千卷书简运出咸阳,藏于二酉山半二酉洞中。直到秦朝灭亡,才将全部藏书启出献汉。汉高祖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从此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万里朝拜的地方。二酉藏书意义非同寻常,正是二酉藏书才使得秦前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有专家断言:没有二酉藏书,世界东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会发生断裂,古老灿烂的东方文明就难以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讲,二酉藏书洞是对世界文明进步贡献最大的图书馆,是古老灿烂的东方文明的圣经洞,是拯救人类历史文明的诺亚方舟。
明朝时,沅陵两位名叫董汉策和王世隆的进士先后在山上建立翠山与妙华两座私人书院,亲自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才俊。
清光绪庚寅年,原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现北京大学的前身),时任湖南督学使者的张亨嘉叩拜二酉洞后题“古藏书处”四个大字立于洞门下壁。
此后,二酉村人读书风气浓厚,加之二酉山灵气的福荫,在解放初期至今,共出了近百位专家教授,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授村”。有道是:学富五车走四方,书通二酉行天下。
难怪方圆百里百姓代代相传:老子想当官,要拜二酉山;儿女要有用,要祭二酉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