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望仙台石窟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建在三岔河上纸厂南岸2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离岩顶20余米,石窟从南向北,前临深谷后倚绝壁,石窟分为东西两窟,东窟为主窟,主窟高约8米,面积约200余平方米,石窟东西长25米左右,进深宽度1米—9米不等,在东窟奉佛像,西窟为袁锦道祠,东窟上方摩崖刻有三尊大佛,释伽牟尼佛居中,阿弥陀佛居右,药师佛居左,三尊大佛高2.2米,下面做的神台长12米,皆结伽坐在0.4米的莲花宝座上,背负轮宝,男披袈裟,面容慈祥和善,目光睿智,仿佛正在普度众生,两边还刻有楹联,在三尊大佛顶上还刻有“真如密谛”的禅语。望仙台石窟寺供奉神像48尊(石刻45尊,木刻3尊)每尊佛像的神态都不同,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手执利剑钢鞭,不一而足,一派惩恶扬善的阵势。不但如此,袁锦道祠的雕工是特别精细的,在里面大大小小48尊佛像边脸上的绉纹、鱼尾纹也看得清清楚楚,边当时在清朝时裹小脚也看得一清二楚,雕刻的技艺之高让人赞不绝口,除此之外,在主窟里还有一小塘“神水”,这“神水”是从山中浸下来的,而且终年不干也不溢出,据说,当年建造望仙台石窟时,喝水比较难,而不知是谁发现了这里这一塘“神水”,由此便把它留了下来直到今天。在这神水上方,有两侧楹联云:“站佛台一方清洁;执降魔百扫除。”神台右后壁摩岩刻有“祈三官佑百福;求神恩纳千祥”横批为“天地水秀”。
西窟为袁锦道祠,宽5米,高4米,进深1.5米,成龛状,龛内摩崖刻有袁锦道及其妻妾坐像,大老婆穆氏居中,二老婆傅氏居左,小老婆杨氏居右,袁锦道一生中最为疼爱的便是小老婆杨氏,并不是因为她的年轻漂亮,而是这个老婆非常有能力,她帮袁锦道共创厂业,当年袁锦道在三岔河办48间厂坊,其中一间就是铸币厂,因私造钱币袁锦道被抓到朝廷后,他的48间厂坊没人管理,杨氏一手挑起了这个担子,帮他管理,而且管理的非常之好,杨氏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商业头脑的人,这也是袁锦道最为疼爱她的原因吧,袁锦道像高1.16米,妻妾坐像略矮,袁锦道神态肃然,目光炯炯,很有“功业有成,壮心不已”,昭然后世之志,外观雕刻成碑坊状,额刻一,文为“奉旨覃恩宠赐征仕郎题明建坊”,坊有四根圆柱,内外各二,其上均阴刻楹联,其中一联为:“令德迈高风乾端凝方朔麻姑留胜迹,雄才贻后裔兰秀桂馥仲子亚起宏猷。”坊上还刻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及其他花鸟图案,左下方刻有“八品寿名袁锦道立嘉庆十五年仲冬月吉旦”,载明了石窟建造人和竣工时间,望仙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它的所在处奇异,别具匠心,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它最大的特色还是“人神共塑,寺祠合壁”,可谓世所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