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编写《厂史》,1982年10月的一天,记者曾专程来到地处西宁市东稍门的青海省盐业公司职工家属院,采访当时乙经离休多年的茶卡盐厂第一任厂长杨良云。在喜迎建州六十周年之际,当我再次翻开这篇乙经尘封30多年的访问记时,老一代柴达木人那种克难攻坚创大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仍然让人感动不乙,敬重万分……
茶卡盐厂第一任厂长离休干部杨良云就住在这样一套普普通通的平房里。房屋分里外两间,面积不足50平方米。客厅里一张已经磨掉油漆的书桌,一副略显陈旧的钢管沙发,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家具虽然有点简朴但被主人收拾得一尘不染,个子不高的杨良云了解到我的来意后便打开了话匣子……
1949年9月5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隆隆的枪炮声,盘踞西宁多年的马步芳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其他兄弟部队都在快速地向临近地区进发,杨良云所在的部队根据省军政委员会命令,负责接管原青海省盐务局。由于多年战乱影响,沿海地区各盐业企业几乎全部停产,一场来势凶猛的盐荒正在席卷全国,严峻地考验着新生的人民政权。他们的任务就是把红旗插到茶卡盐湖上,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盐业生产,多产盐尽快平息盐荒。1950年2月,刚刚成立的青海省盐务局命令茶卡盐务分局(原茶卡盐厂,现青海盐业股份有限公司茶卡制盐分公司)代理局长、盐警队长韩长璞,率领茶卡盐务分局行政人员、盐警中队战士120人作为先遣队,用马车拉着面粉等生产生活用品,立即日兼程步行向茶卡盐湖进军…..
杨良云说,西宁bbb江西沟bbb黑马河bbb茶卡的沙石路,是连结海西、海南地区唯一的公路,因常有贩盐、畜牧产品的商队、车马经过便于抢劫,也是当地土匪、马步芳残匪重点把守的重点交通要道,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出没在沿线的崇山峻岭之间,武装抢劫杀害百姓、商旅的悲剧几乎天天都在上演,在没有其它部队掩护配合的情况下,单靠一个盐警中队的力量无法顺利通过。
为尽快组建茶卡盐厂恢复盐业生产,对比几种方案后,韩长璞决定避敌锋芒,绕道马步芳残匪力量相对较弱的湟源b海北b天峻一线进人茶卡。这是一条由牛马踏出的羊肠小道,沿途沟壑纵横,遇到稍微深一点的河沟,只能先将空车抬过去重新装车后才能继续前进。遇到马步芳残匪骚扰时,所有人员立即投人战斗,击退敌人后又继续往赶路。由于打打停停,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12天后当他们赶到茶卡盐湖时还是晚了一步。地处乌兰县茶卡镇东的茶卡盐务分局土墙院内仅有的十多间土坯房,已经被马步芳残匪烧得只剩下几面土墙,唯一与外界保持联系的1部无线电收发报机也早已经不知去向,距茶卡镇四公里“海口”仓库里存放的400多吨原盐、挖盐用的铁锨、铁勺、铁钻、铁耙也被洗劫一空。
盐是人们一日三餐的必需品,又是化工生产的原料,有盐则人心稳。“即使我们得不到茶卡盐湖,也要困死、饿死这些立足未稳的共产党人,让他们采不成盐,采出来的盐运不出去,让茶卡盐湖变成一座死湖。”此刻,蒋介石集团虽然已经逃往台湾,通过电台还在遥控指挥当地潜伏的特务、马步芳残匪。为阻止恢复盐业生产,他们三天两头进行骚扰破坏活动,武力将当地贫苦蒙古族盐工全部赶进深山,威胁他们谁要是再给共产党采盐就杀他们全家。或袭击运盐驮队,或采取胁迫、金钱诱惑等办法组织不明真相的群众武装抢盐……红旗,在茶卡盐湖上飘扬。
2月的茶卡草原,寒风凌烈,滴水成冰。随车携带为数不多的青稞很快就吃光了。由于远离西宁,沿途马步芳残匪骚扰不断,后勤物资供应无法保障,当地有没有农业,拿着钱买不到吃的,吃饭问题已经成为摆在茶卡盐湖创业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加上没有房住,没有蔬菜,缺乏御寒棉衣、棉被,别说恢复生产,就是坚守阵地都困难重重。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1950年6月,杨良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茶卡盐厂厂长来到茶卡盐湖。为尽快恢复生产,这位在四川懋功参加红军的老战士迎难而上,在都兰县县长、原茶卡盐务分局局长、蒙古族上层人士王本巴的积极支持下,率领党员干部走村串户,将逃进深山的蒙古族盐工一个一个重新招回来。同时,在西宁大街小巷贴出告示招收采盐工人。没有房住,他们就在茶卡镇附近的草地上搭起马脊梁帐房。这种只有一层布的单帐房根本抵挡不住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壶里的水冻成了冰疙瘩,一觉醒来人的头发眉毛都结着厚厚一层霜。因带来的粮食不多,每人一天只有两个馒头,吃不饱饭他们就到草滩上检拾采挖能吃的草叶、草根煮熟后充饥。由于长期吃不上蔬菜营养不良,不少人开始全身浮肿。加上初来咋到高原反映强烈,气候不适应,缺医少药,有的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的大便困难,肚子涨得像面鼓疼痛难忍;有的手脚冻得开裂化脓疼痛难忍。“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那时虽然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职工干部心里都明白,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开发建设柴达木,就不能怕吃苦受累,自觉把吃苦当做一种荣誉,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加上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活,通过读家信,交流解放后家乡新变化,忆苦思甜会、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教育鼓劲会天天不断,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明白自己在这里多吃苦,多产盐家乡人民才能少受苦的道理。不但在困难面前没有一个人后退半步,而且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天一亮照样下湖挖盐,修桥、铺路。
这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各地要求购盐的电报雪片似的飞到刚刚成立的省盐务局,飞到茶卡盐厂。四川、山西、陕西、甘肃等不少邻近地区的盐务部门,还派出阵容强大的购盐队伍赶着牦牛、骆驼在盐湖岸边盘起锅灶安营扎寨专门等着买盐。以苦为荣创大业
这时,原盐生产全部靠人工一锨一锨的采挖,劳动负荷重,生产效率低,就是体力最好的小伙子天不亮就下湖,一直干到天黑最多也只能挖1吨盐。看着一封封来自全国各地购盐的加急电报、一张张等着买盐人们焦急的面容,作为盐业职工干部,虽然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挖出的盐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一个个心里就像火烤似的难受。
茶卡镇通往盐湖区的是一条由驮盐的牛马踏出的羊肠小道,到了夏秋季节泥泞不堪,人员车辆更是无法通行,生产出来的原盐也无法用汽车运出去。杨良云和他的战友们,兵分多路,一部分职工负责抢修茶卡镇至盐湖湖畔“海口”的简易公路,为原盐实现汽车外运创造条件,有的职工在盐湖、厂区架桥梁、修建轻轨铁道;由机关干部、生产一线工人组成的另一支队伍则天不亮下湖采盐负责盐业生产。盐警战士的任务就是到草滩上打猎,用黄羊、野驴、野鸭、野兔肉为职工充饥。没有取暖用煤,党员干部带领后勤人员到几十公里外的乌兰县都兰寺附近的山上检干树枝为职工取暖。
为了多产盐,马步芳残匪来袭时,他们手握钢枪立即投人战斗,打退敌人进攻后,又继续挖盐。在吃不饱饭、缺少防寒棉衣、棉鞋、棉帽等劳保护用具,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负责盐业生产的湖内采盐队,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创高产、“夺红旗”等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为多产盐,不少人早出晚归,中午不休息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运盐队职工早出晚归,争分夺秒多运盐争当新中国建设的“火车头”。那时,原盐产区距集坨场地7公里,推着装有1吨盐的矿车来回一趟不但要走14公里,还要将矿车推到十几米高的坨台上,费时又费力,劳动强度大。为多运盐,运盐组职工在劳动竞赛中你追我赶争上游,不少人1天推车运盐四五趟,路程超过70公里,不少人被评为推车运盐冠军,成为名符其实的新中国建设的火车头。
提高盐产量,关键要革新生产技术,甩掉笨重的“四大件”,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将过去使用的一次能挖5公斤盐的小铁勺改成7公斤的大铁勺;将破碎用的重5公斤铁钻,增加到8公斤,还制造了“拨水斗”、推行“水斗洗盐”新工艺,使原盐生产效率提高50%,人均采盐量达到3吨,盐湖资源利用率由过去的6%,提高到9.45%,盐层产盐率由过去的9.63%,上升到17.83%。
与此同时,茶卡盐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捷报频传。为让职工尽快住上房屋,负责后勤基建的同志,更是不甘落后。他们自己动手打土坯砌墙,赶着马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山上伐木头、采石头盖房子;为让汽车尽快开进茶卡盐湖,找不到专门的施工队伍,他们不等不靠,肩扛、人推拉沙子、架桥梁、修公路。正是凭着一颗建设新中国,吃大苦、创大业无坚不摧的坚强意志,1950年,他们不仅先后粉碎了马步芳残匪大小30多次的骚扰破坏活动,将鲜艳的五星红旗牢牢地插到盐湖上,还创造了生产原盐产3256吨的好成绩。
凭着这样一种困难面前不服输的坚强意志,百折不饶、无私奉献的精神,茶卡盐湖的创业者,原盐产量成功实现了月月创高产,年年创纪录的好成绩。截至1957年,原盐年产量已经达到20000吨,与1950年相比年生产能力提高近六倍。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这片狼群出没的盐碱滩上,还建起土木结构的办公室、职工住房、库房等各类用房6498平方米,建设储盐坨地4个,面积33000平方米;修建茶卡运输站至盐湖湖区三级沙石公路7公里,铺设储盐坨地至原盐产区长2公里的轻便铁路,建成了厂区公路、轻便铁路相互连接,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随着盐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快速提高。在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先后购买了2辆汽车、地磅、打字机、电话机、电影机,建起了卫生院、浴池、职工理发室。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实现茶卡盐厂大建设、大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