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山风景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已开放的景点有10余个,其中,水府阁高踞江畔山顶,直观印象超过江西南昌的藤王阁,誉为江南第一阁。
桃源山景奇佳。一条幽碧神秘的大河从山脚流过,一条得道成仙的小路在山中婉蜒,一个少年英雄的故事在这儿诞生;过去,有一条白鲇鱼精,在山前潭中兴风作浪,淹没庄稼,吞吃生灵。少年英雄黄闻智降鲇鱼精,自己也被压在海底。从此这儿山更碧,水更幽,传说更神奇。从此天下游客纷至沓来,登高临远,临流赋诗,幽谷听泉,仙径漫步,使这儿成为了扬名天下的风景名胜区。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裁:“神仙所居的名出胜境有‘十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桃源山为白马玄光之天,”
桃源山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后门洞、问津亭、缆船洲、桃川宫、水府阁、空心筏、炼丹台、清风桥、仙径亭、沦鼎池、功德亭、中日友谊亭、天宁碑院。面积约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道教的圣地,文化的中心。从西晋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西晋末叶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观,中唐逐渐扩大,到北宋而称极盛。这里有潇湘一阁的水府阁,江南一宫的桃川宫,华夏一院的天宁碑院…当您朝圣“桃川香火”之暇,足以尽情领略道宫聚紫、高阁流霞、渔舟唱晚、仙气缭绕的沅湘风情。
面积约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道教的胜地,文化的中心。从西晋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西晋末叶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观,中唐逐渐扩大,到北宋而称极盛。这里有潇湘一阁的水府阁,江南一宫的桃川宫,华夏一院的天宁碑院……当您朝圣“桃川香火”之暇,足以尽情领略道宫聚紫、高阁流霞、渔舟唱晚、仙气缭绕的沅湘风情。
桃源山牌坊 为桃源山景区入口标志。是四柱三级五楼的砖混结构仿古建筑。宝顶堆画,卷草角饰;墙面整体斩假石粉面。正脊高7.8米,明间净空高度4.5米,净宽4.2米,整体面阔8.8米。大门上匾额饰有二龙戏珠图画,主楼门牌上有著名相声艺术大师马季先生所书“桃源山”三个大字,大门两侧均有以反映桃源山景区著名景点为内容的山水画:“渔村夕照”、“后门洞”、“问津处”、“缆船洲”等,背面有反映桃源山道教氛围的人物画。
栖霞园 位于黄闻山东侧。占地60余亩;因势就形,以形造园;其园入口处置自然岩体,入口造设江南园林圆拱门。园内古树参天,花卉色块分明;园景错落有致(石桌、石椅、游步道交错相通),蛙鸣鸟语,泉鼓风吟。
中日友谊亭、樱花亭 亭处天宁碑院前。日本友人常来桃花源,曾于此为桃花源植树数亩,其中主植日本樱花。为纪念中日友谊,特建友谊、樱花亭。
聚贤桥 座落于天宁碑院入口湖面上,为五孔连跨流线性石拱桥。它古朴淡雅,有流线性动感之韵味。此桥全长52.80米,桥面净宽3.30米;中拱净高3.10米;跨宽净距7.60米;两次拱高均为2.30米;跨宽净距5.60米;两边拱高均为1.50米,跨宽净距3.60米;桥面有碗边岩及帽石装饰;石栏板为字画镂空石雕,内容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石栏柱头为云龙浮雕,柱面为“桃花盆景”岩雕。拱的边缘均以汉纹雕刻装饰,穷工绝艺,百看不厌。
天宁碑院 位于桃源山景区,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十八年(1753),桃源县令屈宜伸曾主持整修,更名为“桃川书院”。1992年,由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修复改名“天宁碑院”,并将院址由原来的桃川宫东北迁到其东南塔巴堰畔台地。坐西朝东,居高览远,风光弥望。内景别致,满目玲珑,穷极华丽。借情景界辽阔,季相变化丰富,风致韵绝。总占面积9600平方米。自入口起,迄至第三平台后墙月亮门,其主要建筑为石桥、石牌坊、石双环亭、百寿图、巨型石碑、“桃源仙境”缩影假山池,陶渊明《归去来辞》巨型石碑、汉白玉壁画群、六角石亭、书画堂、石碑坊等。空间穿插渗透,步移景易。自第二平台起,左右两缘均置围廊。廊壁嵌镶五湖四海历代名流诗文。其最为璀灿夺目的内部景物是龙雕石艺。凡一切石作装饰浮雕,皆有龙的形象。百寿碑和书画堂及其四周围的石作构件共计雕龙2000多条。百寿碑为屏为景,迎面雕嵌篆体百姿寿字,北面相应为百态奇葩,工艺奇绝。第二层正中是江泽民主席1995年3月24日视察桃花源后的题字,两旁为桃花源风光图片展室和古钱币展室;第三层设桃花源博览馆,展出了历代名人与桃花源的交往与题咏。
桃川宫 位于桃源山景区东部。占地面积约4公顷。明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桃川宫,晋人建”。唐代重建改称“桃源观”,“禁山开秘宇”,“禅门接紫霞”。宋淳化元年(990)增修“望仙阁”。宋政和元年(1111)增建“景命万年殿”福星经楼,寿星钟阁,斋寮、廊庑、方丈等,凡1330楹。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钦赐“桃川万寿宫”匾,名增誉叠。之后相继建成武当行宫、三清殿、龙虎殿等。数十座宫、阁、楼、亭组团布局,弥山跨谷,辇道相属。西倚危山怒水,东借红树青山。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穷源极奥,博览自然风光。四周森林浩瀚,古木参天,“修廊夹五殿,重阁映千树”。元末明初,战乱不休,使其古典园林仅存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桃花源的历史揭开新页。1963年至1992年桃源山造林50多公顷,筑池塘水库16处。“青山青青白云白”,“竹树连云蹊径没”。1992至1993年修复以桃川万寿宫为主体的古典建筑群框架。水府阁矗立于黄闻山顶。问津亭隐蔽于迷津渡口。天宁碑院错落于塔巴堰畔。黄闻山庄扼守小桃花溪口。桃川万寿宫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浑,模数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很高,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孔庙大成殿,山西晋祠圣母殿极为类似。重檐歇山顶形式,面阔58.2米,进深27米,高24.8米。外观精美,内部华丽。五踩、七踩、九踩斗拱,最大者斗口宽240毫米,与五台山著名国宝佛光寺极为类似。殿堂顶端以八方形藻井为中心,四周嵌镶十八个棋盘顶,构成排列有序、凹凸鲜明的巨幅天花系统。殿内以三清四御为首的诸尊神像体型高大,神态各异,肃穆庄严。
空心杉 位于桃川上宫前,为桃源山的古仙迹之一。南宋姜夔在《昔游桃源山》诗中描述为“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殁于明正德(1506—1522)年间,现存两株萌发于明代万历(1573)原杉蔸上,均主干硕大,树空叶茂,蔚为奇观。其中一株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为大风吹折,秃躯耸峙,下部若剜,空缺朝西,人可入内。另一株枝叶婆娑,颇具风格。
功德亭 亭处水府阁旁。当代慈善家侯希贵先生为建水府阁、黄闻山庄和发展水上游览事业,捐资百万,为纪念侯先生捐赠义举,特修此亭。
水府阁 位于桃川万寿宫西南500米。托危崖,临阔水,倚暗壑。沅水峭岸高60余米。其顶便是水府阁栏杆。沅水洲渚相错,烟水苍茫。小桃花溪幽壑回环,切割深度40—60米,发源于水府阁南门之下又从水府阁北门前注入沅水,转了一个270度的大弯。山水之间还有10处附属建筑,高低错落,聚散有度,以水府阁最高视点为中心,形成开放型园林群组。水府阁始建于明末,为三层砖木结构。阁东北曾置戏台。其下有看戏坪,可容数百人。毁于1961年,仅存遗址。1992—1993年由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区管理处修复并新建问津亭、夕照楼、渔廊轩、猢狲园、黄闻山庄、樵庐、水舍等景观景点。水府阁为重檐歇山顶四层楼阁,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取代木构。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三十四脊三十六角,黄瓦朱椽,雕梁画栋。首层画廊环匝,共嵌兽头望柱七十根,雕花栏板六十七块。廊柱十六根,皆衬垫汉白玉柱磊,上饰黄闻镇妖图案。天象景观迷人至深,“渔村夕照”,“云柱丹霞”,“天水鱼鳞”,“海市蜃楼”等情景,非在此处绝无机遇体悟。附属建筑个性鲜明。问津亭沉踞迷津渡口,倚青嶂,邻暗壑,与白鳞洲交情换意。迷津渡口山欲倒,落日渔村水似烧。黄闻山庄位于小桃花溪口,与水府阁顶高差为100米以上,泉鸣阶前隙,云泻窗外沟。桃花溪、水溪与沅水交汇处,是两条溪口添江绿,十里莺堤隔水声。溪口下首“八里坡绣”与“十里莺堤”共为“渔村夕照”最佳配景。
登仙径 传为瞿柏庭登山求仙之路。后人沿径求仙,游者颇众。仙境盘山绕翠,临江窥碧,天籁细语,幽风轻吟,沿径游览,仿佛羽化而登仙,是健身长寿的宝地。
问津亭 传为武陵渔郎问津之处。位于桃花溪口,黄闻山麓。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余良栋曾于此建亭,以陶记“后遂无问津者”句命名,并立“问津处”石碑于亭内,碑极高大,石质坚硬,书法遒劲,游者多喜摩读。亭不知毁于何时,仅有“问津处”三字石碑,后重建,规模大于旧亭。亭携江枕流,倚翠望绿,据有山水之胜。游客登临,寻古探幽之情油然而生。
黄闻山 位于桃源山景区西南部,西隔沅水与白鳞洲相望。面积0.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30.3米。东坡低峦坦谷相错,田园秀丽。西坡为古断层,悬岩峭壁,怪石磋硪,地貌变态丰富,地势反差强烈。唐李群玉诗称:“山川西望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