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庙景区挖掘出4座碑额和6座碑座。经初步考证,这些均是明清时期的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昨日,得知消息后,大河报记者来到位于汤阴县的岳飞庙景区,进行了采访。
现场
岳飞庙内挖出明清文物
这些碑额和碑座是岳飞庙景区12月6日在进行安防、消防工程的施工中发现的。昨日,据现场施工负责人黄师傅介绍,首先挖出的是1座碑额,之后向周边顺势进行挖掘,共挖出3座碑额和3座碑座,其中就有“御制”字样的碑额和赑屃形状的碑座。随后管道铺设至西边的觐光亭院内时,又挖掘出1座碑额和3座碑座。
岳飞庙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初步考证,这些均是明清时期的文物,这些碑额和碑座埋藏较浅,推测埋藏时间应该不是很长。文革时期,因“破四旧”,很多石碑遭到破坏。岳飞庙管理人员为了保护石碑,将一些碑刻埋藏于岳飞庙内。现在出土的这些碑额和碑座可能就是当时埋入地下的,不过中间的碑身却没有被发现。
考证
“御制”字样显现碑主人尊贵身份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共挖掘出4座碑额和6座碑座,目前分别暂存在两个庭院内。其中一座碑座为赑屃形状,赑屃前足紧收,伸脖抬头,全身长约1.7米、宽约0.91米、高约0.5米,其背上刻有精美的花纹,眼睛和颈部雕刻都很生动。随赑屃出土的还有一座长约1.1米、宽约0.94米的碑额,上为二龙戏珠浮雕图案,中为篆体“御制”二字,周边雕刻有盘龙纹饰,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经初步考证,这些均来自明清时期,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而刻有“御制”字样的碑额和赑屃形状的碑座也表明碑主人身份的尊贵。
随后记者查阅资料得知,相传赑屃为龙的九子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祥兽,善驮重物,外形似龟,多用以驮碑。古人为给死后的帝王圣贤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于赑屃背上,意在依靠它的神力,可以经久不衰,千秋永存。
专家
“御制”碑额和碑座疑与乾隆有关
据旧《岳飞庙志》记载,1750年,乾隆皇帝曾来到岳飞庙拜谒岳飞,御书《经武穆词》诗一首,亲撰《武穆论》和《祭岳飞文》。现在《经武穆词》诗碑立于岳飞庙山门东侧,而其他两篇却不见碑刻。刻有“御制”字样的二龙戏珠浮雕碑额和赑屃碑座可以证明立碑人的身份地位很高,它们是否和乾隆有关,还有待专家作进一步考证。
汤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表示,此次能在岳飞庙挖掘出这么大这么好的碑额和碑座非常难得。由于表面覆盖泥土较多,碑额和碑座上透露出的历史信息还不是很多,需进一步清理。下一步将报省文物局,邀请相关专家前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