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寺,四川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名龙尾寺,坐落蜀南竹海景区内的竹海镇农林村2组海拔980米的九龙山上,为蜀南竹海第二高峰。这里四面翠浪起伏,浩渺连天,天风吹荡,竹涛声声,恍若龙吟,故名龙吟寺。
龙吟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名龙尾寺,坐落四川省长宁县蜀南竹海景区内的竹海镇农林村2组海拔980米的九龙山上,为蜀南竹海第二高峰。这里四面翠浪起伏,浩渺连天,天风吹荡,竹涛声声,恍若龙吟,故名龙吟寺。龙吟寺位于翡翠长廊东北方三公里处,寺庙占450平方米,景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包括龙吟寺、青云长廊、游龙坡三部分。以青山、古寺、竹文化、佛教文化为特色。
龙吟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有正殿、下殿、侧殿。清朝嘉庆年间海惠和尚重修。历经沧桑,已于1959年全部圮毁,还剩基石,台阶和石门框,框上有对联:“双树插青云龙吟虎啸,四边连空碧乾端坤倪”。
龙吟寺现还存有佛像41尊。正殿和下殿有佛教的阿弥陀佛、韦陀、“三佛”、十八罗汉、文殊、普贤、观音等,庄严肃穆,有威武之感,与一般寺庙所塑的慈祥文静的佛像风格不同,据四川省文化部门和史馆的专家考证,有近似西藏的内格。两侧的罗汉、或坐或倚,或笑或思,形态万千。前殿,后殿和两个廊坊还有阿弥陀佛,观世音、韦陀天、灵宫等塑像。侧殿还有道教的灵官、儒、释、道三教神像。这些意态端庄悲悯的石雕,雕刻工艺精巧,衣纹贴切,线条流畅,形态生动,极富有生活气息。
龙吟寺石刻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吟寺后山门下的半山腰有个睡佛洞,洞内石佛横卧,其雕凿于何年何月,为什么在半山腰中雕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考证。
寺前远眺,长宁诸山及南溪大江皆入眼底。寺南2公里,有天上宫遗址,竹林掩映,砖石苔染,野蔓纵横,发人幽思。
龙吟寺文化涵蕴深厚,石刻佛像风格独特,构思奇异。横三世佛挺胸、裸半体、眼睛平视平视略向下,神态庄严肃穆,威风凛凛,威烈而强干,坐在高大的须弥座上;而承重的须弥座由数个被压得皱眉瞪眼、腰弯腿曲的小神们抬起,小神形象生动、逼真,仿佛能听到他们急喘和呻吟的声音;十八罗汉列于大佛左右,造型只有散漫、挤眉弄眼、生动幽默、妙趣横生;护法韦陀身着铠甲、威风凛凛、虎背熊腰、粗犷彪悍,使人望而生畏;观音则着装,线条流畅,叠叠衣褶随风飘起,身姿窈窕、流醉含情、栩栩如生;释迦、老君、孔子三个教派的祖师爷同坐在一佛台上,像在和衷共计讨论着宇宙真谛。圆雕石刻雕像造型生动、雕刻细腻、表情丰富,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石刻碑记16通,记叙了龙吟寺的历史沿革、沧桑变化和兴衰起落,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反映了竹海自唐以来的政治、经济情况、宗教文化以及儒、佛、道文化兴衰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儒、佛、道相互融合的历史背景和竹海民众的崇拜与信仰。
一九八二年八月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组千年古刹历经风雨沧桑,庙宇被毁,遗址石刻尚存,是翠竹从中隐藏着的一颗民族,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随着蜀南竹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竹海呼唤开掘这千年的历史文化。九十年代四川省文博界和史馆的专家多次前来考察和田野调查,给予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