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前身是南都学舍,位于商丘古城南湖景区东侧,由五代后晋名儒杨悫所创。它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北宋“四大书院”,而应天书院规模之大,名人之多,历时之久,《宋史》中曾云:“北宋兴学,始于商丘”,可见其代表性,书院居四大书院之首。写出大气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曾在此求学并任教。
应天书院生于私人创办书院,在杨悫的学生戚同文的努力下,得以发展。书院提供免费教育的办学模式,令当地书院风气大盛。学生多为贫寒好学之士,“不远万里”而至,形成刻苦严谨的学风,早年书院伙食不善,范仲淹求学时就有“五年未尝解衣就枕”、“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之说。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达五六十人,才高八斗之人,比比皆是。
书院其悠久的历史:宋真宗时,追念宋太祖自立为帝,应天书院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1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1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
书院在几千年的沉淀,由于战火、洪灾等各种原因,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让人心痛。现今在商丘古城南湖旧址的书院,是按照历史记载还原重修,占地50亩。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馔堂、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目前在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的努力下已经复原大门,崇圣殿,状元桥等景点。应天书院的修建,展现了宋时期的文化、教育、科学、知识等内容,让您对北宋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游览观赏之余,感受南湖风光,亲临书院,仿佛朗朗读书声阵阵入耳,浓厚的学术风,北宋的大学风范,娓娓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