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拜殿,身着”官服”的城隍爷正襟危坐俯视着芸芸众生。资料显示,城隍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 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以及城壕。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 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就应该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群众多把 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建于元代 的舞阳城隍到底奉的是哪位英雄或名臣已经无从考证,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并不重要,只要城隍爷在这儿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