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皮影戏传入罗山,清代中叶开始兴盛,罗山皮影戏植根于豫南山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农民的欢迎。罗山皮影属豫南东路调,初起时以丝弦拉唱,称“丝弦戏”,以胡琴锣鼓伴奏,唢呐或人接唱,由演员操纵着三根竹棍支撑的牛皮影子,利用灯光照射显示在帐上进行表演的剧种。其特点是唱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道白多用豫南方言,慢打慢唱。文戏多武戏少,多取材于古代历史传说,以它独特的技巧,表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鬼变化等,很受群众欢迎。皮影制作,将牛皮浸泡于水中七日左右,毛可拔掉时捞起用刀刮毛削脂后撑起晾干,经过裁块、绘形、雕刻等一系列加工而成,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