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岐山风景区是揭阳市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位于揭阳市人民政府大楼东北4公里处,高度292米,以土色黄岔道多得名。山上名胜古迹甚多,风景秀丽,环境清幽,为揭阳古八景之一“黄岐夕翠”。山顶端有石塔,塔东侧有一巨石,形状似蛤蟆,俗称为蛤蟆石,上刻“潜雷石”三大字,其“文字说明”字体较小,由于年代久远,经长期风雨剥蚀严重,字体已经无法辨认。
据清乾隆年间刘业勤编的《揭阳县志》记:“石下有石湖,长期阴湿,常积水不竭。旱,祷之,戛泉。以验雨晴。”经笔者查阅揭阳其他方志书对“潜雷石”的纪载,如《揭阳文物志》、《揭阳地名志》等资料文献,对“潜雷石”的记述大同小异,只言“石湖常积水”,而未言及“常积水”的原因。黄岐山下乡民世代相传,认为巨石形状似蛤蟆,口向石湖,湖中积水是蛤蟆涎。又有人认为湖底必有泉眼,积水是由地下泉渗透而来的。但周围土地坚实干燥,并没有发现泉眼痕迹。历来对“潜雷石”有种种神秘的猜测,议论颇多,竟成历史未解之谜。
据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雨之石》篇载:“雨之石有二:其一在揭阳黄岐山,塔边有一洼地,水数斗,旁有崎石,方厚二丈许,岁旱积水池中,以戛洒峙石。石滋润即云蒸而雨,有铭者云:”元气之核,风雨之胎,我疑腹定有潜雷。邑人因名其石曰潜雷。‘岂亦以巨人足迹耶?“
“其一在封州西南锦钱山,石上有巨人迹。岁旱以水濯之则雨,名圣石。盖五行金生水,金为水之母,金在天为星,在地为石……而水生致雨,理亦固然。以为神人迹,妄也。”
屈大均谈到黄岐山潜雷石云:“岁旱积水池中,以戛洒峙石。石滋润即云蒸而雨。”也一语道破天机,石湖之水是从雨水中来。由于距平地高度292米,深夜露水比平地浓厚,也是石湖之水来源之一。湖石结构严密,雨水,或露水,不能渗入湖石之中,而浸渍在湖石表面,这便是“石湖常积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