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瞅着时间要到了,在怒江大峡谷深处的云南省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不大的篮球场上人头攒动,妇女抱着孩子、男人拖着凳子,一排排围坐在一片空地周边,用傈僳语、怒语打着招呼、唠着家常。
这是日前福贡县农民宣讲团开展的一场的国家政策宣讲活动。面对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新形势,2011年11月,福贡县组建以种植能手、农家乐经营户、乡村医生等“泥腿子”讲师的农民宣讲团,说着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的民族语言、讲着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将党的精神、国家政策言传身教。近两年来,峡谷深处已经有上万名群众从中受益。
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怒江大峡谷中段,总人口10余万人,以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群众为主,是一个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和高山峡谷为一体的地区。
“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汉语,原有的机关宣讲团在开展工作时遇到很大困难。”福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永杰说,2011年11月,福贡县在原有的机关宣讲团、老干部宣讲团的基础上,新建了农民宣讲团,由村干部代表、农村致富能手、民族文化传承人、草果种植大户、农家乐经营者等7位讲师组成。
在拉马底村的活动现场,宣讲团成员、云黄连种植能手马吉乡古当村支书李松战说起中药材种植头头是道:“今年各地云黄连都种多了,价格上不去。大家种植云黄连、种草果都是好事情,但不能只埋头苦干,要多去问问外面的信息,要不然种了一年还不够本钱。”
匹河乡老姆登村委会副主任郁伍林是小有名气的怒苏哩客栈老板。“怒族传统文化是口传身授的,如果没有人来整理宣扬,一些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遗忘。”郁伍林说,结合国家的民族政策,他整理了很多有关怒族民族文化的内容,并用怒族语言和群众交流。
随着农民讲师的激情宣讲、与群众的互动问答,现场的气氛也逐渐达到高潮。宣讲团成员鹿马登乡赤恒底村党支部书记张碧花说的是如何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架科底乡唯独村种植产业大户恒三夺则结合自身经历,聊起了农村如何发展绿色产业;福贡县民间艺人邓友妹就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侃侃而谈……
村里年老的村民们坐在板凳上、年轻的村民围着会场站着,大家认真聆听着农民宣讲团成员的精彩报告。农民宣讲团成员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与经验,用傈僳话、怒话为村民上了一堂让人印象深刻的实践课,现场气氛热烈,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由于宣讲内容贴近生活、讲授方式喜闻乐见,农民宣讲团所到之处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今天学到不少种养殖方面的经验,我打算明年再扩种一些草果,试试讲师介绍的那种立体化种植模式。”听完宣讲团的演讲后,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托底村民小组的傈僳族村民开友恒没有失望。
像开友恒这样的群众还有很多。据统计,2011年11月至今,福贡县农民宣讲团先后开展了宣讲活动20多场(次),收听宣讲人数共计达15000余人。李永杰说,尽管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农民讲师爬山涉水、进村入户,把党的惠农政策贯彻到怒江峡谷深处的每个角落,成为科学理论进基层的“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