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宋代诗人黄庭坚曾到访西山,登松风阁,写下了<<武昌松风阁>>一诗。
黄庭坚结束了在黔州、戎州“万死投荒,一身吊影”的放逐生活之后,于1102年(崇宁元年)赴太平州任,但只做官九日即罢官,只得暂往鄂州流寓,这首诗即写于此年九月途经武昌(今湖北鄂城)之时。这时,诗人的前途未卜,凶多吉少,在第二年再次远贬宜州。但是经过各种挫折和磨难,诗人的心胸变得更超然淡泊了,即所谓“已忘死生,于荣辱实无所择”(《答王云子飞》),“已成铁人石心,亦无儿女之恋”(《答庐州安抚王补之》)。他努力借助佛学与《庄子》,以应付逆境,正如他所说的:“古之人不得躬行于高明之势,则心亨于寂寞之宅。功名之途不能使万夫举首,则言行之实必能与日月争光。”(《答王太虚》)这首诗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精神境界。
全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夜宿山寺所见所闻,以写景为主;第二部分抒发感情,表达渴望自由生活的心愿。
写景部分,诗人从大处落墨,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创造了一个澄澈明净、生机盎然的高妙境界,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适然愉悦之情。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写“松风”与“夜雨”两个层次。第一层挽住题面写阁夜松风。此阁依山而建,从阁上能望到广袤的原野,但见星回斗转,月落参横,夜色将尽,古松参天而立,在朦胧的夜色中,露出魁伟的身影。“斧斤所赦今参天”一句是奇思奇语,一个“赦”字尤为新奇,写当年伐木者刀下留情,放过了它,老松才有此时的雄姿。这体现了劫后余生的诗人高峻的傲骨。诗人在写景中不仅绘影而且绘声,所以接下去就写到:风过处,掀起了阵阵松涛,好像奏着女娲的五十弦瑟,那清冷美妙的乐声,洗去了耳中的尘俗。瑟,传说是伏羲氏所作,又据《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瑟原本非女娲所创制,可能因为她是伏羲之妹(一说为其妇),又有素女鼓瑟之事,所以诗人移花接木,杜撰了“娲皇五十弦”的说法,但用“娲皇”加以点染,更增加了神奇色彩,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效果。“洗耳”本是许由的故事,尧想让天下给他,他觉得此话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洗耳于颍水之滨,终身隐居不出。“洗耳不须菩萨泉”一句颇耐人寻味,表现出黄庭坚造语入思之深。所谓“洗耳”,实际上就是荡涤心胸,祛除尘虑。“菩萨泉”原是武昌西山寺的一眼泉水,诗人用它来关合“洗耳”,出语双关,妙达奥旨,既指泉水洗耳,又使人联想到用禅理净化自我。但诗句的意思又翻进一层,“不须”是说有更神奇的东西能启迪人的心灵,这就是山水之清音。面对着它,人间的一切烦恼愁苦都可抛却,精神会变得崇高。黄庭坚是禅宗信徒,禅宗主张摒弃坐禅读经,直接从自然与人生中体验佛性,即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写了万壑松涛之后,接着写山中夜雨的壮丽奇景,把人们引入了一个空灵澄澈的清凉世界。这层写景除景物与音响的交融外,还穿插了人物的活动,使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在一起,诗也就更具意境。诗人与二三知己,酒醉山寺,夜宿不归。“夜雨鸣廊到晓悬”,真切地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于是作者的精神也升华到了一个光明澄澈的境界。
这段写景气象峥嵘,意境宏阔。其中虽有松涛澎湃、夜雨淙鸣,但没有尘世的喧嚣,景中的人物也都是徜徉于山水之间的安贫乐道之士,人物的高风和山水的清音构成了清高脱俗的境界,逗出了下面的抒情。
“东坡道人”以下为抒情部分,洋溢着对上述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是写景部分的自然发展,深化了意境,点明了题旨。在那神奇的夜景中,诗人如同超脱了尘世,但黎明的来临又使他跌入现实。所以在炊烟四起之时,他想起了业已作古的苏轼、正受贬谪的张耒。苏轼在元丰年间(1078-1085)谪黄州,其地与武昌隔江相对,大江南北的溪山间留下了他往来的足迹。张耒也曾三次谪居黄州,最后一次即因悼念苏轼、举哀行服而遭贬,这时正要赴黄州,所以黄庭坚渴望与他相见,在友情与山水中摆脱现实的拘束。钓台与怡亭都是武昌江上的胜地,孙权曾畅饮于钓台,怡亭则在江中小岛上,有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篆书的铭文,故诗人说:“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诗的结句以感叹兼疑问的口气出之,既表现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又透露出内心的疑虑与怅惘,感慨十分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