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井巷已发掘数百个(条),包括西周春秋和战国至西汉两个时期。采用竖井、平巷、盲井、斜巷联合开拓,开采深度为40~60米左右。西周至春秋时期,井巷断面小,一般为60×60厘米,平巷净断面为80× 100厘米。战国至西汉时期,井巷断面明显增大,竖井一般为110×130厘米左右,平巷一般为130×150厘米,最大为 195×160厘米(宽×高)。井巷均采用木支架维护。西周至春秋时期,运用榫接方框支架,间隔排列,背板用木棍或木板,在背板后面和围岩间用竹席护壁。战国至西汉时期,采用搭接方框,竖井用密集方框支架, 平巷出现了由两根带叉的棚腿、一根地梁、一根顶梁、一根内撑木五件组成“鸭嘴”与“亲口”相结合的完全棚子支架。据井巷结构推测,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采掘方法为竖井、平巷、盲井、斜巷相结合,跟踪矿脉,逐渐向下延伸。战国至西汉时期,则为分段掘进,竖井、斜巷、平巷相结合,上向式分层采掘,即从矿层底部向上回采。战国晚期的矿井中,出土的木绞车轴,轴上凿有两排榫眼,依据它复原的木制绞车,装上手柄可操作转动,轴上的棘轮装置,可起制动作用,表明那时已使用辘轳提升矿石和下放木支护构件。矿井内的排水方法,已发现有两种,一是在井巷内铺设木制水槽,一是利用小型巷道,先把水引到积水井,再用木桶提出井外。
矿井中出土了大批与采矿有关的铜、铁、木、竹、石质生产工具。用于采掘的有铜斧、铜锛、铜镢、铜凿、铁锤、铁钻、铁斧、铁锄、铁耙以及辅助采矿的木铲、木锹、木锤等;用于装载的有竹箕、竹筐、藤篓等;用于排水的有木槽、木桶、木撮瓢等;用于提升的有木制绞车、木勾、草绳、平衡石锤等;用于选矿的有船形木斗、木溜槽以及石砧、石球等,基本上具备手工开采所需要的全部工具。这些工具是直接用于开采矿石的。春秋晚期以前,主要使用铜工具,其后则主要是使用铁工具。生产工具中有重达16.5千克的铜斧、6千克的椭圆柱形的铁锤、2.75千克的四棱尖锥状铁钻和整木制作的木工具等,工具专门化的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