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凤凰山,东晋时称龙山,其悠久的佛教历史也由那时发端并逐步走向辉煌。据《晋书•载记第九》记载:“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龙一白龙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
历代帝王均自命为真龙天子,龙山上出现黑白二龙颇合燕王心意,“皝大悦,还宫殿,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宫,立龙翔佛寺于山上”。龙翔佛寺,是凤凰山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宇,也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是东北地区佛教文化的祖庭。从此,佛教在这里广为流传,龙翔佛寺的兴建,开始了凤凰山乃至朝阳佛教文化的历史。
当时龙翔佛寺高僧甚众,其中有非常著名的高僧释昙无竭。他于公元420年率僧侣25人从朝阳(龙城)出发,西入雪山乘索桥度绝壁,入天竺取回梵文《观世音受记经》一部,并将西天取经的游历和见闻写成《历圆传记》。释昙无竭西天取经早于唐僧207年,这段故事见证了朝阳在佛教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
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佛寺中的讲堂、斋堂等。
殿和堂都可分为台阶、屋身、屋顶三个基本部分。其中台阶和屋顶形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因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殿和堂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较早:堂只有阶;殿不仅有阶,还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作为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
殿一般位于宫室、庙宇、皇家园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轴线上,其平面多为矩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间和构件的尺度往往较大,装修做法比较讲究。堂一般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样,体量比较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等也比较简洁,且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