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春秋楼,在经历历史的洗礼后,于上世纪90年代末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我市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在建设路与南大街交会处,曾有一座标志性建筑——灯塔。虽然随着城市的变迁它已经消失,但有关它的记忆,老许昌仍记忆犹新。在走进春秋社区的采访中,我们极力搜索有关过去的记忆,试图让过去的故事凝固成一张“黑白照片”,供不同年代的许昌人回味。
春秋楼:曾夹杂在民居中,如今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见证
如今的春秋楼景区,可谓气势磅礴,成为我市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多年前,夹杂在众多民居中,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春秋楼,似乎并不起眼儿。
从最初的春秋楼文管所开始筹备,一直工作至今的春秋楼文物管理处副主任甄伟介绍,原来的景区仅存古建筑春秋楼,周围都是民居。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三国文化热潮的兴起,市委、市政府开始对春秋楼进行修复。“当时,春秋楼及其周边,除了民居外,还有几间平房,是许昌县文化局及其下属单位的办公地。”甄伟回忆称,1995年,市委、市政府投资,全市人民及各地游客集资,先后投入1500万元,对春秋楼进行修复。除对春秋楼进行修缮外,在原址上重建了关圣殿、甘糜二后宫等景点。1997年,焕然一新的春秋楼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春秋楼景区保持了“两院英风”的格局。甄伟称,据《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关羽和刘备的甘、糜二夫人被曹操俘虏,来到许都。曹操宠才爱将,对关羽礼之甚厚……赐给他一处宅地,让他与二位皇嫂同住。关羽为了避嫌,将一宅分为两院,让两位嫂嫂住内宅,自己住外院。院中一楼,因关羽常在其中秉烛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现在,春秋楼正面门楣上镌刻“春秋楼”三字,为清康熙年间著名书画家滕之瑚所书。
景区内巍峨、壮观的关圣殿,高33.1米,是当年关羽的寝殿,1997年在旧址上重修。殿内高达15米的关羽坐像,气势恢宏,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室内最高的关羽坐像。为什么会在许昌塑造全国乃至全世界室内最高的关羽坐像呢?甄伟介绍,历史上说关羽死后“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归故里,功在许昌”。关羽“夜读《春秋》”、“两院英风”、“诗竹明志”、“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灞陵挑袍”等历史故事均发生在许昌。所以,许昌父老就为关羽塑造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室内最高的坐像。
文庙大成殿:曾是许昌县图书馆,作为藏书之用
春秋楼西侧的文庙,是春秋楼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圣、武圣并祀,文庙、武庙比邻的格局,在当今是较为少见的。
甄伟介绍,如今大成殿、戟门左右的绿化带,以前都是民居。大成殿曾是许昌县图书馆,被用作藏书。进入文庙祭拜孔子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用于陈列仪仗的戟门也被当作民居。文庙南面的“麒麟瑞祥照壁”,系明代遗留下来的石刻精品,曾残存于周围居民的院墙上,在随后的修建中进行复原。文庙院内碑刻、石刻林立,元赵孟頫书的《追封陇西郡伯李彬碑》已成镇馆之宝。
文庙大门紧闭,很少开启,是有一定说法的。甄伟笑言:“在封建科举时代,无论哪州哪县,只有辖区出了状元,才能打开文庙的正门。许昌历史上虽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但始终未能在科举考试中出过状元。所以,许昌的文庙大门始终未能正式打开过。”
随着春秋楼景区以及春秋广场相继开始建设,附近商户和居民需要拆迁。当时群众积极配合,拆迁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在春秋广场和春秋楼建设期间,政府和群众对古树进行了妥善保护。其中,春秋楼景区的皂角树和春秋广场中的国槐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至今长势良好。
南大街:曾经集聚“老字号”
“清亮眼睛人未老,有我助君察秋毫。”南大街一眼镜店外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两行蓝漆行书镶嵌在古铜色的木框中,向路人诉说着这家老店的沧桑历史。该眼镜店在这条街上经营了13年,老板名叫吕玉生,今年74岁。
2001年,吕玉生开始在南大街经营这家眼镜店。“那个时候,南大街是许昌最繁华的街道。”吕玉生回忆说,南大街是老许昌商业一条街,有许多大商场,个体商业也十分发达。
青年店、劳保商场、体乐商店……这些商店名称深深地印在老许昌人的脑海中。说起它们,相信每一名老许昌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现在的七一路也没法和当时的南大街比。”吕玉生说。
南大街的个体户特别多,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农村人来许昌必须来南大街走一遭。“进城不到南大街,等于没来许昌城。”吕玉生说,南大街比较窄,下班别想骑车从这里过,必须推车走,逛街的人只能侧着身子挤着走。
然而,南大街的繁荣并未一直延续,如今的南大街已经不复当年的盛景。“干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吕玉生的家人都有自己的事业,眼镜店后继无人,年底他可能将眼镜店盘出去,安度晚年。
灯塔:消失的旧日景致
今年66岁的刘善明是眼镜店老板吕玉生的朋友,也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现在住在古槐街上。说起南大街,他也打开了话匣子。
据他介绍,南大街的商业气息很浓,商店门头做得古色古香,如果能保留下来,相信一定能成为许昌一景,可惜现在几乎看不到了。南大街和西大街交叉口旧时俗称大十字街,是许昌最繁华的地段。
南大街和建设路交叉口有一座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灯塔。灯塔原址在曾经的春秋大剧院西侧。那是一座高耸的砖楼,楼体是黄色的。灯塔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
灯塔有三四层楼高,平顶,塔身上有许多毛主席语录,顶部为三面旗帜造型。几十年前,许昌几乎没有高层建筑,路灯也很少,到了晚上,灯塔显得特别高大、明亮。夏夜,灯塔周围是市区最佳的纳凉、休闲场所。
在灯塔的亮光下,大家一起看春秋大剧院门口花花绿绿的电影海报,购买小摊儿上的瓜子、大楼冰糕……在娱乐项目不丰富的年代,灯塔给老许昌人带来了不少精神慰藉。
上世纪80年代,建设路改造,护城河畔的旧城墙和灯塔一并消失。灯塔,这座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许昌标志性建筑消失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