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塔位于福建清流县温郊乡梧地村。温效乡梧地村距县城一百多华里,海拔1019米。这里山峦叠嶂,路隘林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常有虎豹潜藏,猿猴攀授,是盛产竹、木的地方。凡是肩客游人到此,都得翻山越岭。人们赶集,最近的地方是明溪胡坊,也要走二十多里山路,是清流县较偏僻的村庄。
梧地原名“苏洋”。在清代顺治年间,只有寥寥数家,与包地毗邻。不久之后,人口增加,遂开拓土地,扩建房舍,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吾地。“吾地”是“吾李氏开辟之地”之意,故称。后因盛产梧桐,再改名为“梧地”至今。
不久,这位老和尚在庙内逝世了。李其羡履行诺言,建成木制僧塔,将和尚尸体火化,用瓮装入塔。又捐献祭田三十余亩,供祭祀之用。每年七月中元节,还设坛建醮,普度孤魂,以慰幽灵。世代相传,直至解放前夕。?相传,以前有个和尚住在苏洋(鲤鱼山)庙内,在锄地种菜时,挖得窖藏金银十余担。和尚自思出家为僧,斋戒念经,这许多钱财何处去用?又想到“财多招祸”,生命也有危险。翻来覆去,难以入寐。最后,他想到深交的好朋友李其羡,其以农为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人诚实,因此决定叫他去取。第二天清早,和尚到其羡家中,说明了真意。最后和尚说:“我年纪老,将来登仙之后,你要给我做个塔,别无他。”于是由老和尚领李其羡到庙内搬取金银。顷刻之间,李其羡成了富翁。


李其羡儿子昌贤,是名监生,袭父遗产。时值乾隆盛世,昌贤认为木塔易损,便将其改建为石塔,请来石工,上山打石,全用石条构筑。昌贤朝夕亲临现场督建当塔建到第四层,石工技师生病身故,第五层则另换匠工,用砖木草率盖成,,石塔历时八载,费金三千余元,于乾隆壬戍岁(1742年)始告竣工。改建后,塔高15米,六角五层。每层开六拱顶门。塔顶铺古砖,六角飞檐,雕石斗拱,造型古朴。正门上方横一石匾,阳刻“海会塔”正楷三个大字。塔的基层两旁有石阶十四级,直达塔后,进入塔中恰为第二层,塔内各层铺以木板,楼梯盘旋,可登顶层,现在顶层略有损毁。登塔眺望,梧地村落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