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唐咸通七年(866),在江心孤岛的东山建普济禅院。宋开宝二年(969),又在江对面的西山建净信讲院。南宋建炎五年(1131),宋高宗赐改普济禅院为龙翔禅寺。因寺江中,俗称“江心寺”。宋宁宗时品选天下禅宗丛林,列为十刹之一。其后八百多年里,该寺屡废屡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心寺几将倾圮。1952年进行了修复。1985年交还给佛教界。1983年,江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江心寺系全国重点开放的著名古刹丛林,位居温州市北郭永清门外瓯江之中的一个小岛屿上。全岛屿的原来面积仅约一平方公里左右(现经填塞淤浅扩大地面,添建了新的游览点),两端各有一座小山峰,峰顶都有一座凌空的宝塔,东西相对峙,即名为东、西塔。东峰西麓原有“普寂禅院”(即今“温州烈士纪念馆”),西峰东麓有“净信讲寺”又名“西塔院”(即今“温州博物馆”)。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斋堂等。现存之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金刚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正殿,最为壮观。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塑像。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江心寺周围的景色非常幽美,有谢公亭、澄鲜阁、文信国公祠堂、浩然楼等。一片古老的建设群,排列整齐,结构壮观。樟、榕、松、柏、古木参天,珍禽异鸟,栖息其间,院落奇花异草,光彩夺目,花香鸟语,四时如春,江流浩荡,四面烟波,耸翠流丹,空水澄鲜,远看恰像一艘巨轮停泊在江中。江中东有象岩石色皎洁,西有狮岩石色青翠。江心寺素有“江天佛国”之美称,自古以来,就是温州最有意趣的超丽绝欲的游览胜地。
这个小岛屿的历史很是悠久,远在六朝晋、宋间,西域高僧诺巨那尊者,跋涉山川,远道来此结茅而居。我国著名诗人谢灵运(康乐)于公元422年,任永嘉(温州)太守期间,与其交往,频游于此,而留下佳妙诗篇,如“……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江水与丹霞相掩映,白云共红日而争妍的壮丽景色,真是江山多娇。隋唐时,这个“江天佛国”的声誉便已远播中外。初唐诗人孟浩然久游于此,伟大诗人李白、杜甫都相继讴歌赞美,当时日本、新罗(朝鲜)僧人来居普寂、净信二寺研教参禅的很多,《东瓯孤屿志》中有“僧多外国人”的诗句,这都是历史悠久的佐证。
江心寺建筑以东、西两塔院为最早。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西塔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两塔身高三十米以上,七级重檐,六面玲珑,高耸入云,皆有扶梯,迂回而上。只因东塔于道光年间,英人在此塔下建立领事馆(后改为海关税务司别墅),以塔上栖息岛群,鸣声嘈杂,并撒粪于其房顶为借口,强制清政府拆除全部飞檐回廊,毁坏扶梯,乘机盗取塔中所存文物破坏古迹,现仅遗下六面光秃塔身。由于原塔身构造坚固,技术高超,虽素未经修缮,至今依然挺立,无丝毫倾斜。西塔于民国22年重修拆除扶梯回廊,改建成今状。
江心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胜迹多奇,四面烟波,视野广阔,江山壮丽,景色清幽,实为旅游胜地。经历代诗人寻幽探胜,结为十景:一、瓯江月色;二、海淀朝霞;三、春城烟雨;四、孟楼潮韵;五、翠微残照;六、远浦归帆;七、沙灯渔火;八、罗浮雪影;九、塔院筠风;十、海眼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