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为他的辛亥革命资助者——南洋名绅戚翌家祠的撰联,把戚同文和戚继光赞扬其中:“上联:蔚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 ,下联:恢家族规模建民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戚继光字‘章贡’;而‘楚丘宏业’,指戚同文(楚丘人)的教育事业。
宋州虞城邑人杨悫(893-960),约于930年应时代之需,开始经营“睢阳学舍”,从事民间教育。他‘乐于教育,聚徒执教’,后得到赵直将军的支持。有宋州楚丘人戚同文(字文约,904-976年)从小双孤,被寄养在宋州祖母的娘家。当祖亲再故时,他无依无靠。因他聪慧过人,日诵一卷,被杨悫收养并送读《礼记》。戚同文在杨悫的教导下,读书累年不解带,通古今经史。长大后,杨悫以妹相许。戚同文处五代丧乱,万民涂炭,杨悫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他说:老师不仕,我也不仕。他决心以德行感化乡里,盼天下同文,故取名“同文”。戚同文继承了杨悫的教育事业后,由于他出身贫寒,学成不易,故极同情下层穷苦人,特别为实现贫苦子弟“天下同文”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传承中原历史文化中做出了卓绝贡献,这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有相通之处。
“睢阳学舍”就是商丘应天书院的前身。学舍之建,可追溯到唐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战乱年代,这里有壮烈的张巡、许远的睢阳保卫战:罗雀掘鼠、数万军民与城共存亡,保卫了江淮以南大半个江山。
《应天府书院》俗称“应天书院”,因位于北宋陪都——应天府而得名。北宋应天府,位于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睢阳区:前商为商都,春秋为宋都,汉为梁都,唐称睢阳;是后周归德军的治所,“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因所领节度名也”。故北宋的“宋”,就源于这里。1006年改称应天府,1014年升为南京,是北宋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它“南临汴水,西牵京师、禁喉关陕,东蔽江淮、舟车涌会”,是京城汴水入运河的必经之路,是南北商旅、东西驿道交汇之地,一直是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的重地。她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先商文明的故地(先商都城南亳即此)、汉梁文化的中心(西汉梁国梁园三百里在此);直到春秋战国诸侯连年征战,华夏人民在血与火中抗争,中华沃土在战火中哭泣的时候,中国产生了文明世界的儒、道、墨、法四大学派。这里南北不到一百公里,道、墨、儒三家的故里均在此地(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距此60公里;庄子故里蒙墙寺,距此25公里;墨子,宋国人;孔子,祖居宋国)。郭沫若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思想史上,自从有了老子、孔子、墨子这三位大师出现以后,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演绎出了一个学术的黄金时代”,“展开了中国思想史上灿烂的篇章”。所以,这里是中华哲学的故乡,是“中国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滥觞之所。应天书院在这里诞生,便是这“学术的黄金时代”后的又一处金矿,是“灿烂篇章”中的一篇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