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殿
炎帝陵殿位于湖南炎陵县炎陵山(又名皇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区的主体景点,沿陵墓南北纵轴线均衡对称布局,座北朝南,南临洣水,南北长73.4米,东西宽40米,面积4936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陵园保持了浓郁的清式建筑风格,红墙黄瓦,古木参天,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神农大殿
神农大殿是一座气势恢宏、古朴典雅、集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科研考察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圣殿
神农大殿坐落在炎帝陵殿中轴线东侧,壬午重阳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活动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清式仿古建筑,神农大殿面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由大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大殿外廊挺立着10根高浮雕蟠龙石柱,高5.4米,直径0.8米,蟠龙栩栩如生,石柱为福建花岗岩整石制作。“神农大殿”匾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
神农大殿中央座立炎帝石雕祀像,一手拿谷穗,一手握耒耜,雕像高9.7米,座长8.9米,宽4.7米,为福建光泽红花岗岩雕琢。雕像两旁立有一对联石柱,“到此有怀崇始祖,问谁无愧是龙人”对联为李铎先生书写。大殿左、右、后三面墙是大型广东红砂岩石雕壁画,画高5.2—7.9米,总长53米,总面积321平方米,壁画内容为歌颂炎帝十大功德。
神农大殿以南依自有祭祀广场、朝觐大道、龙珠桥、朝觐广场、咏丰台、龙珠大道、圣德广场等建筑。祭祀广场南端的两侧和大殿平台的边上,是双面雕刻百草图案的花岗岩栏板,主要是纪念炎帝遍尝百草、发明 医药;二级平台正中,立有一只高浮雕九龙戏珠的石制圆形香炉,高0.98米,直径1.2米,为公祭敬香或焚帛书用;两边立一对整石雕琢的福建青石香炉,高3.9米,直径1.5米,单重24吨,堪称全国第一,中华之最。平台踏步间,是一块高浮雕九龙戏珠御路石,长3.2米 宽2.8米,厚0.7米,福建青石整石雕制,重约17吨。龙珠桥由三座拱桥组成,中间是主桥,宽6米,两边是边桥,宽3米,桥栏板雕刻的是古代乐器图案,分别如琴、筝、竽、笙、笛、箫、云板、编钟、月琴和琵琶。朝觐广场为正八边形广场,中轴距离48米,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嵌入了“八卦”图案,纪念炎帝发明“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
御碑园
位于炎帝墓冢之后,坐落炎帝陵殿中轴线之北,大殿后墓碑亭两侧有拱门道路可通。园长100米,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东西碑廊各长40米。廊壁刊历代御祭文碑51块(其中明代13块,清代38块),另刊宋、明、清及控记事文碑5块。东西碑廓之间有九鼎台,台上列石鼎9只,每只高1.5米,重1.11吨,象征国家统一,金瓯无缺。园北面是弧形照壁,镶石刻壁画《神农功绩图》。壁画长40米,高1.5米,由228块正方形粗磨青石板镶成,壁画以炎帝功绩为主题,以原始先民从渔猎到农耕,从穴处到定居这一历史性转变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为背景,采用线雕手法制作而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炎帝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伟大实践和高尚精神。
碑廊
是御碑园的主要建筑,分列碑园东西两侧,为硬山卷棚式仿古建筑。全长84米,壁上镶嵌明清御祭文碑51块,宋、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记事碑5块,共56块。现在最早御祭文碑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登基告祭文碑。
九鼎台
位于御碑园中心。台面外圆内方,圆台直径18米,方台9.999米。主席台上厝置九尊花岗石方鼎,每尊1.2吨。九鼎是我国古代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这里寄寓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之意。
圣火台
位于神农大殿南龙珠山,与咏丰台分列于祭祀大道两旁,居东。1993年为点取首届“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系列龙舟赛圣火而建,台高40米,台中央立有高3.9米,体积为31立方米的褐红色点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朱红象形体“炎”字,犹燃烧的火炬。’93“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系列龙舟赛圣火火种就是由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点燃。
台面三层呈宝塔形,每层高0.6 米,直径分别为9米、6米、3米的梯形圆台,底层铺设花岗岩石板,外护正方形花岗石栏板,边长100米,取天圆地方之义。2002年建设炎帝陵公祭区,圣火台原南北石阶被废,换之从台西辟一石砌台阶,共132阶,下与咏丰台相接。游客登临圣火台,可远眺炎帝陵殿、神农大殿全貌,可领略炎陵山恰似卧龙饮水之势。
炎陵县炎帝陵牌坊
位于106国道南侧,炎帝线端口处,距炎帝陵10公里。牌坊高18.66米,主体横跨22米,选用花岗石砌成,四根石柱下各安置石狮一座,牌坊正面刻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书“炎帝陵”;背面刻陈云同志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咏邮亭
1998年10月为纪念《炎帝陵》特种邮票发行而建。咏邮亭位于炎帝陵“皇山碑林”名碑北侧山坡上。亭系庑殿式结构,黄色疏璃瓦,亭宽6.05米,进深4.3米,高5.20米,亭中立有《炎帝陵》邮票小全张汉白玉石碑,正面刻《炎帝陵》邮票小全张,背面刻邮票发行纪念碑文。碑座高0.68米,碑高1.28米,宽2.40米,厚0.25米。为当今世界最大之“邮票”。
五子庙
五子庙是为纪念“炎陵五子”建造的,炎陵民间流传着“炎陵出五子”的故事。五子即神农天子、钟馗才子、孟姜女子、铁头太子、罗浮孝子。五子庙是1995年根据五子的传说形象而设计的仿古建筑,单层。里面摆放着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刚正、忠效、善良的圣人或奇人的塑像。庙顶青砖红瓦,雕梁画栋,与周围古木相得益彰,一种古朴神秘的怀古氛围,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不断,初一、十五犹为更盛。
白鹭亭
座落在九龙印上方30米外,重檐圆顶结构,由6根直径30厘米的花岗石柱支撑。亭中央立有一块汉白玉碑,铭志株洲市各界为炎帝陵建设捐款文及名单。
神农洗药池
又名“天池”。位于炎陵山顶,宽约2亩许,其水夏凉冬温,清碧澄清。传说炎帝常在此洗药,尝味草木,故其水浴之可以健肤,饮之可以强体。
咏丰台
座落于龙珠山西面山坡,与圣火台遥相呼应。咏丰台始建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民国初年倒塌。1988年修复炎帝陵时,重建于炎帝陵殿的左侧山坡上,原台上有咏丰亭,八角重檐式,顶高7米,亭额悬“咏丰台”横匾和“台记丰年咏,亭留旧日香”楹联。2002年修建炎帝陵公祭区时,改建于龙珠山西面平台之上。现咏丰台石碑由一座花岗岩整石制作,碑高2米,边长1米,重约5.5吨,碑顶雕有四方龙陛。
龙脑石·龙爪石
又称石龙鼓,位于陵前水岸,巨石临江,状似龙首,江水奔注喷薄,炎陵县炎帝陵龙脑石龙爪石(3张)宛如鼓欲飞。传说当年炎帝灵柩水运至此,倾盆大雨,江水翻腾,一阵湍急旋涡,将炎帝灵柩沉入水底,卷入石穴。原来是水中的金龙为感炎帝救治之恩遂跃出水面,将炎帝请至龙宫作客。后来天上玉帝为惩罚金龙无理,用圣旨罚金龙化为石龙。龙头化为龙脑石,龙爪化为龙爪石。至今龙脑石、龙爪石风韵犹存,巨龙首兀立江面,栩栩如生,秀色可餐,风景迷人,为炎陵自然胜景。
圣德林
2003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视察炎帝陵建设时倡议,尽一份孝心,积一份功德,捐一棵大树”,绿化炎帝陵。之后,全省123个县(市、区)及林业部门积极响应,各捐献2棵大树,栽种于通往神农大殿的御祭大道两旁。在每棵香樟树下的天然河卵石上,用篆文镌刻各县(市、区)的名称。在圣德广场旁边,立有由杨正午书记亲笔题写碑名的“圣德林”碑,石碑之后呈现弧形树立着9块花岗岩留言碑,碑高2.6米,镌刻着123个县(市、区)书记、县(市、区)长的祈愿。
鹿原亭
位于炎陵山山顶,亭呈飞檐角式,古色古香。相传炎帝出生后仙鹿为其喂奶,神鹰为其蔽日遮荫。据此传说,鹿原亭外置有石雕鹿群,卧、立、跃、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四周苍松环绕,景色宜人。
天使馆
位于炎陵北数十步。始建于明代,为历代钦差大祀官斋居,明末毁,清初重建,又毁于水灾。1989年在旧址之南另择地重建。
邑有圣陵
位于炎陵故道,桥头岭下官垄口道旁,石壁上镌刻乾隆十六年路碑“邑有圣陵”四个大字。炎帝去世后,人们把他安葬在钟灵毓秀的“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县(原名酃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路史》载,炎帝在临终之前嘱咐他的随从:“当葬南方,视旗矗立,遇峤即止”。人们按照他的嘱咐,沿洣水南上,寻找安葬之地。
他们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一个峤阳岭的地方。这里“四面崭绝,鸟道羊肠”。站在峤阳岭上,举目南望,只见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块平展开阔的原野。洣水三回九折,穿嶂过峡,奔腾而来。原野南端,层峦叠翠,虬木森森,烟云出没,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