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
想去(2000)
去过(2000)

景点介绍返回顶部


  南通狼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位于南通城南六公里处的长江东岸,由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五座山组成,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

  在辽阔的江海平原上,五山拔地而起,雄峙江边,山姿秀丽,明朗自然,像五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扬子江畔,拥有'第一江山'的完美组合,素有'天然水石盆景'之美誉。
 
  狼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著名的六大风景区之一,狼山位于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狼山居其中,海拔106.94 米,最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相传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传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州牧杨钧觉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为琅山,后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后人又称之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这个雅致的别称。狼山原在长江之中,唐代高僧鉴真第三次东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风,北宋时狼山才与陆地涨接。自宋至清陆续兴建了庙宇殿塔,总名广教寺。

  狼山“左挽军(山)剑(山)两峰,右拥黄(泥)马(鞍)二山,背依千里沃野,前腑长江。”是著名的风景区。鉴真东渡曾在此避风。狼山又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是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原有七所寺院,后七房合一,总称广教禅寺。终年香火旺盛,信众络绎不绝。佛教中狼山为大势至菩萨道场,列为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

历史典故返回顶部


  狼山的广教寺是一寺两供奉,既是“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也是“大圣菩萨”的道场。狼山最高峰的支云塔,塔前有圆通宝殿,供的是大势至菩萨;塔后则有大圣殿,供奉的是大圣菩萨。

  狼山的开山祖师是僧伽(即大圣菩萨),是他在这里开始奉祭大势至菩萨。传说当时狼山为白狼精占据,大圣菩萨僧伽与白狼精斗法,以一袭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恶狼,白狼只得让出此山。并无私心的僧伽,在狼山上建寺(现叫广教寺),为虽与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齐名却没有自己道场的大势至菩萨建了道场。从此这里香火兴起,成为佛教乐土。

 
僧伽是唐代高僧,自言何国人,因以何为姓,相传是观音菩萨化身。唐高宗时,曾到长安、洛阳游历,为人治病,名声大噪。南游江淮时,医病治水,为百姓称道。唐中宗尊为国师。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师“大圣”谥号,后世尊他为“大圣菩萨”,又称“泗州大圣”。清同治帝写赐了“功昭淮海”的匾额于狼山广教寺中,广教寺也成了两位菩萨的共同道场。宋《高僧传》之《僧伽传》载有他的事迹。

 
支云塔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主持智幻大师所建,建此塔是为了纪念僧伽。智幻大师为狼山寺庙的中兴大师,纪念智幻大师的幻公塔现在还立在狼山一角。

具体景点返回顶部


  啬园

  自1926年建成至解放初,张謇墓园一直由张氏家人管理。1956年,张謇墓园交由国家管理,1958年5月由张氏家属提议改名为“南郊公园”。1966年“文革”开始,张謇父子墓茔、墓阙遭受破坏,张謇铜像被毁,园内其它设施也损坏严重。 1976年开始,南通市人民政府先后三次征地扩园,修筑景点,现啬园总面积达11.68公顷。1983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在原地重建了张謇父子墓茔、墓阙。1985年复立张謇铜像,并改称“啬园”。 啬园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园,现有各类树木59科140种计万余株。这里不仅有常见的花卉、树木,还有稀罕的日本柳杉、百年龙柏等名贵树木;不仅有蒙蒙如茵的草坪,还有青翠蔽天的竹园;不仅有现代风格的水榭轩阁,也有古典、质朴的茅亭、竹亭和引人入胜的牡丹芍药百花园。园内东南隅,建有“鱼乐廊”,这里溪水清澈,游鱼可数,上有曲折迂回的小桥沟通,与南侧形若游艇的“环溪映山楼”隔水相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使许多游人流连忘返,也使张謇墓园显得更加肃穆庄严。 今日啬园,张謇墓茔端庄肃穆,塑像巍然高矗,佳木成荫,环境雅静,是人们瞻仰和纪念张謇先生的最佳处。

 
骆宾王墓

  在松柏掩映下的狼山东,有唐骆宾王、宋金应将军、清处士刘名芳的墓庐。骆宾王,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王勃并称为初唐四杰。他7岁即能作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极负文名,但年轻时颇为潦倒,“落魄无行”。曾于李元庆幕府,做过武功、长安两县的侍御史,后因屡次上疏言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武则天即位后,扬州刺史于光宅元年(684)起兵反周,骆宾王参与轰动一时。武则天读后被骆宾王的文才震动,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后徐兵败,骆宾王从之,拟自长江口逃亡高丽,行至海陵(今泰州,当时领有南通),遇到大风,木船无法东行,将士哗变,众人跳水逃生,骆宾王即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而追兵将领怕承担对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杀了与他们相貌似的两个人交差,骆宾王遂得以隐名活了下来。死后葬于南通。骆宾王家乡义乌有其衣冠冢,其后人并云:本墓实在崇川。后人追思莫措,又为衣冠冢以表不朽。骆宾王的墓直到明末才被发现。据朱国桢《涌幢小品·骆宾王冢记》载:明正德九年,南通有一个曹姓农民在城北黄泥口开荒掘地,发现一墓,题名唐骆宾王之墓。他打开墓一看,见一人衣冠如新,非常害怕,立即将墓用土盖好,只将石碑带回。后来想想还是害怕,就将碑打碎,扔回回处。清朝乾隆十三年,闽处士刘名芳居军山,编撰五山志,听说此事,就到黄泥口搜寻,“访得之:一抔残土,半浸水中,掘地得断石‘唐骆’二字,唐字未损,骆字蚀其下半矣。”因请于太守董公(董权文),效前守彭士圣移金将军墓故事,移葬狼山。一代文雄,从此长眠狼山。

  “烈骨销香灵不灭,霸才落魄事多奇”,骆宾王墓被发现后,来通咏悼宾王的诗人很多。徐岭题骆宾王幕诗云:“千载来招义士魂,残碑忽视震乾坤。半因隐姓名俱没,全欲扶唐字亦存。白水荡边悲逆旅,黄泥口畔辩真坟。从今移傍将军墓,俎豆年年共一尊。”

 
金沧江墓

  沿骆宾王墓石阶向上,翠木掩映中,挑出一方墓台,那就是朝鲜爱国诗人和著名历史学家金沧江的墓。金沧江墓冢用混凝土浇成,前立石碑,碑上刻“韩诗人金沧之墓。”沧江名泽荣,字于霖,别号沧江、长眉翁、韶濩生。1850年出生于朝鲜开城府,祖居庆尚道花开县。7岁开始受学,42岁以诗考中进士。历任史局编修,中枢院参书官兼内阁参书官、弘文馆纂辑所委员等职,官至三品通政大夫,主要从事编写朝鲜国史的工作。对于史事,他据实直书,对朝鲜积弱之由大胆直言,受到有识之士的崇敬。

  1905年,日本侵略朝鲜。为了不做记户亡国奴,金沧江携妻女及大批史籍来华,在上海见到张謇。张謇早年随庆军驻朝鲜时就与金沧江相识,所以邀请金沧江来华居,安排到南通翰墨林印书局任编校。金沧江在来华以后,结识了很多朋友,如严复、梁启超、屠寄等。南通的朋友则更多。朋辈的友好,让金沧江感到“通州从此属吾乡”。他在南通整整生活了25年,他利用在通的稳定生活,编写朝鲜国史和朝鲜诗文集,计有《韶濩堂集》、《韩史綮》等多种。金沧江在南通最初住在城东南畚营,后移居许家巷,1915年定居于西南营,自命其宅为“借树亭”。

  有亡国之痛的金沧江,无时无刻不关注着朝鲜的局势,以致与人“谈及朝鲜事,辄辍笔流涕,甚至痛哭”。当朝鲜爱国青年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后,他为之作传。朝鲜亡国后,他着自制丧服三日,以记国耻。他为儿子取名光祖,意在光复祖国。爱国志士在上海成立临时政府,他作陈情书致中国政府讲述中韩唇亡齿寒的关系。南通士人为明朝抗倭英雄曹顶修停纪念,他慷慨赋诗,号召共同抵抗日寇。

  1926年老友张謇去世,他伤感不已,感叹“今日都来成一错,奈何淮月奈江风“。1927年,中国政局动荡,金沧江感到借中国之力复国无望,遂于抑郁悲愤中服毒自杀。金沧江逝世后,南通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把他安葬于狼山。

 
狼山天主教堂

  南通狼山天主堂,又称狼山露德圣母堂,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区南郊狼山北麓城山路花园路口处,是我国天主教十二大朝圣地之一,也是华东长江以东北地区唯一的一处天主教圣地,在教会内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属天主教海门教区。该堂建于1936年,为仿哥特式立体建筑。总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教友近千人。

  狼山天主堂地处长江北岸,历史上因传出多次圣母玛利亚的显圣,在1933年被罗马教廷认定为朝圣地,并由教皇比约十一世亲自颁赐“全大赦”(天主教中最高的一种特恩)。1936年,由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爱国者、天主教在中国第一位主教朱开敏主持新建大堂,由我国首批留学巴黎大学的著名建筑工程师、上海首席测绘师潘世义设计督造,历时一年,1937年5月9日落成。新教堂为全新的立体式风格,融入了数十处独特的建筑元素,每个环节都有深刻的宗教、时代、民族、文化、地方内涵:教堂正面是当时最新颖的立体式立面、背面是传统的哥特式转角、屋面是中国古式的宫廷琉璃瓦、窗户是欧式的宫殿型制、内部是仿巴洛克式的结构、祭台背景是写实式的山洞、二楼回廊是江南传统式的徽派用法、立柱是拜占庭式的造型、天面是歌剧院式的装饰,尤其是教堂钟楼,反映出了潘世义的浓厚爱国心。其高33米,象征耶稣的年龄,顶部立着的汉白玉十字架,寓意中国教会和教徒崇尚光明正大和仁爱和平。钟楼的外型为立体的战斗机型,蓝本为我国第一架飞机外型,即是当年潘世义胞兄潘世忠独自一人从法国驾机飞回的那架。寓意中国人民自立自强,不畏帝国主义强权,同时也祈愿我国国力能早日腾飞。钟楼顶部为灯塔,悬灯过后能照耀数十里,成为夜间江中船只和过往行人的航标,也寓意着祈祷我国国运前途的光明希望。其艺术价值和学术地位极高,堪称划时代的里程碑,是苏北新式建筑的鼻祖。纵观新堂,不大不小,却美轮美奂,与山顶的庙宇遥相呼应,两相媲美。在解放前,欧美诸多国家人士皆来此拜访朝圣。著名爱国音乐家朱希圣谱写的《狼山圣母歌》也传唱大南北,名扬海外。

 
三仙祠

  三仙祠建于明代,清雍正三年(1725)重建,昔祀吕洞宾和张果老二仙,后以暂置文昌帝君像于内。遂讹称为“三仙”。又据清修《南通州五山全志》记载,三仙应为隐居狼山仙人洞的虞真人、军山炼丹台的燕真人、黄泥山仙人洞的龙舒仙女。三仙祠在清中叶时复改为狼山七房之一的法聚庵。当时狼山七房分别是东山门的福兴庵、法乳堂东梵行庵、三仙祠法聚庵、望江亭下福慧庵(文化大革命时被拆除)、望江亭西白衣庵(亦于文化大革命中毁去)、山上鼎新庵、山腰葵竹山房中的准提庵,俨然江东一大全林。解放后在广教寺的主丈育枚法师倡导下七房合一,成为统一的广教寺。三仙祠内庭院两重,以廊围之,东有一台前窥大江,风光极佳。白天长江如练,晚上明月照人。明人范国禄《三仙祠坐月》形容此地“明月隔峰起,清照深重重,一痕下山麓,匹练如长虹”,可谓佳景也。其西有集贤堂,堂前有一联:

 
青山叠翠咫尺接层楼朝听钟声暮听潮独此处风光万种;
  秀水柔情千年育吴楚西接雪山东接海唯故乡气象万千。

 
林溪精舍

  狼山南畅北幽,北麓可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林溪环绕,处处成景。在赵绘沈绣之楼西,香炉峰下有林溪精舍,与观音禅院相邻,建于1916年。精舍即书斋和讲学之所,佛教修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精舍又取精进之舍之意。林溪精舍匾额为书法家秦能所书,下悬有张謇撰、孙淼书“已寻岚壁临空尽,别构新斋与竹齐”的门联。林溪精舍旁的林溪是张謇在狼山规划建立植棉试验场而开辟的灌溉河,此地原来十分荒芜,不通水利,无以灌溉,张謇特为开凿护山河经小洋港而通长江。水利既通,山水环抱,林木相依,张謇就依溪筑此林溪精舍。当年精舍之北还有一座木桥横跨溪上。自狼山远处见“五山拱北”摩崖大字巍然,穿曲径,跨栈桥,至幽林中方见林溪精舍卧于水边,景致极为宜人。张謇晚年自称居士,在此流连忘返。林溪精舍的门上贴有“啬庵居士习静之所”的字条。

景点美图更多>>

狼山

1人浏览

狼山

3人浏览

预订常见问题
什么是半自助游?
独立成团可以吗?
双飞、双卧是什么意思?
单房差是什么?
纯玩是什么意思?
付款和发票
如何获取发票?
一个订单可以多张发票吗
可以开具酒店的发票吗
发票内容可以选择吗
是否可提供发票?
签署旅游合同
能传真签合同吗?
在线签约合同有效吗
可以不签合同吗?
门市签约流程
签约和付款
预订优惠政策
游啦啦游什么优惠政策
其他事项
一般拒签都有哪些原因?
签证办理流程
签证办理时间
美洲签证办理
办理签证是不是都要去领馆面试的?

Copyright(C) 2010-2013 uu616.com(游啦啦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游啦啦旅游网授权,禁止转载游啦啦旅游网任何信息
国内互动旅游专业平台-游啦啦旅游网国内最专业、最权威的旅游交流信息服务网站
游啦啦旅游网提供旅游交友,旅游攻略,旅游交通,旅游景点介绍,门票预订,住宿,长沙等旅游相关的信息
湘ICP备13001630号-13 技术支持:游啦啦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