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
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样呼图克图,其他领导人包括八大堪布、四大赛赤。拉卜楞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198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经堂旁的下续部学院的佛殿。
拉卜楞寺景观夏河县城西郊——扎西滩的北面,有一座秀丽的翠岭叫凤岭,凤岭的对面又有一座碧绿的山峰叫龙山。如果,站在远处眺望,这凤岭就象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凰,要向龙山翔来。而龙山又象一条盘卧欲腾的蛟龙,要向凤岭跃去,龙凤山岭之间,大夏河缓缓流过,把扎西隔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平滩。当地藏族同胞一直称这个平滩为扎西滩(意即吉祥之地)。
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刚)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这龙凤呈祥的宝地,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至今有280年的历史,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它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占地面积866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万多间及六大扎仓(学院),诸类佛殿、众多活佛宫邸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嘉木样大师别墅等宏伟建筑群。鼎盛时期有僧侣3600余人。所属寺庙有139处,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仅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赢得了第二西藏之称。
拉卜楞寺的绘画包括壁画和唐卡画,壁画内容包括佛本生、佛经故事、佛像、历史人物、医学图解等,色泽鲜艳,充满生活气息。唐卡画即卷轴画,绘在布幄上,十分精致。拉卜楞寺的堆绣艺术亦堪称一绝,用各种色彩的绸缎剪成所需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鸟兽、山水、花草、虫鱼等,绣在布幔上,底部垫以羊毛等物,有着强烈的立体感。拉卜楞寺的造型艺术坛城、雕塑、酥油花等,都具有浓郁的宗教、民族特色。
拉卜楞寺还保存着清朝光绪皇帝给第四世嘉木样的封文、民国政府给第五世嘉木样·萨木察活佛的封文、国民党政府褒扬第五世嘉木样令、清道光赐给第三世嘉木样的印鉴、民国政府颁给第五世嘉木样的印鉴等,另有金、银、铜、象牙、石、木等大小印鉴21枚。
拉卜楞寺藏经楼内存放着浩如烟海的藏文古籍, 1958年前拉卜楞寺藏书达22.8万余部,后来损失严重。现存经籍仅占原藏书的39.6%,计有6.5万余部,1.82万余种(复本书和《甘珠尔》、《丹珠尔》除外),包括医药类、声明类、工艺类、天文历算类、修辞类、书信类、历史类、传记类、全集类和各种佛典。甘肃省成立了“甘肃省拉卜楞寺藏书研究所”, 1988年改为“甘肃藏学研究所”,展开了对拉卜楞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