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由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流域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最后流入台特马湖。它是中国第一大内流河,全长2179公里,仅次于前苏联的伏尔加河,锡尔—纳伦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和乌拉尔河,为世界第5大内流河,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历史上塔里木河河道南北摆动,迁徙无定。最後一次在1921年,主流东流入孔雀河注入罗布泊。1952年在尉犁县附近筑坝,同孔雀河分离,河水复经铁干里克故道流向台特马湖。
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绕,属大陆性暖温带、极端干旱沙漠性气候。其特点是: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温差大,多风沙、浮尘天气,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气温年平均日较差14℃-16℃,年最大日较差一般在30℃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0.6℃-11.5℃之间。夏酷冬寒,夏季7月份平均气温为20℃-30℃,极端最高气温43.6℃。冬季1月平均气温为-10℃--20℃,极端最低气温-30.9℃,≥10℃积温多在4000-4500℃之间,持续180-200天,日照时数在3000时左右,平均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740千瓦.公顷.a,无霜期187-233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4-42.8毫米,蒸发量1125-1600毫米(以折算e-601型蒸发皿计算)。干旱指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增大,在17-50之间。干流地区多风沙、浮尘天气,以下游地区最为严重,起沙风(≧5米/秒)年均出现次数202d,最大风速40米/秒,主导风向为北东到东北东。
塔里木河(tarim river)的水网形势大致是在17~18世纪形成的,在1775年测制的《大清一统舆图》上,把和田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及阿克苏河四河汇合处汇在今阿克苏南的阿拉尔地区,汇合处中间为一小岛,这与《河源纪略》“会处四水交贯,形若牛栏”相吻合。四水汇阿拉尔后,和田河仍有一部分水入阿合达利亚,大约在百年之前阿合达利亚河才断流。
至清朝后期,塔里木河在上、中游仍有五条源流(除现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外,还有喀什噶尔河和渭干河)。后因绿洲扩大,源流引水干渠增至563条,支渠1887条,灌溉农田面积60.1万公顷(据《新疆图表》统计),人工渠道增多,引水量增加,使喀什噶尔河在清末、渭干河在解放初就失去和塔里木河联系。
孔雀河在清朝直至本世纪初期,仍从铁门堡流向阿拉干,是塔里木河下游主要补给水源。1949年以后,上游三源流灌溉面积由35.1万公顷扩大到1995年的77.7万公顷,为灌溉这些土地,修建大型干渠5985公里,包括支、斗、农渠总计渠系长度达到58732公里;同时还修建各种渠道建筑物84413座,年引水量达148亿立方米,占三源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的75.5%。这就使得叶尔羌河从80年代以后再无水补给塔里木河,和田河季节断流时间更长,阿克苏河只有在洪水期有水下泄,枯水期全部通过塔里木河拦河闸引入阿拉尔灌区。塔里木河干流枯水期全部是回归水和农田排水,洪水期只能流到恰拉和大西海子水库,大西海子水库以下从80年代以后基本断流,只遗留320公里的干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