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墓位于武安山东北面山坡上,距普宁寺100米左右,坐西南朝东北。阎立本是唐代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至中书令(即丞相)。善绘画、工人物、车马、台阁,尤擅写真。笔力圆劲雄浑,善于刻画性格神情。所画太宗像和《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等称誉当时。
存世的《步辇图》相传是他的作品。他在武后参政后,贬职来到玉山隐居,在暖水三山之左设斋读书,在五都购置南庄。后舍住宅改建为普宁寺;舍读书之处改建为智门寺,将南庄改为普圆禅院。公元673年,阎立本病逝,普宁寺僧将墓筑于寺后。
墓地现遗存清乾隆年间重立的墓碑一块,上刻“大唐相国本寺檀越立本阎公之墓”,左刻小字“清乾隆十五年冬月吉旦。住普宁沙门心田同本寺大众重立石。”墓地三面青山环抱,墓前林木青葱,溪水横流,环境幽雅,古朴庄严。
1987年12月定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阎立本在武则天当政后被贬到江南,将家安置在今玉山县冰溪之南的武安山下。阎宰相有一独子,放荡不羁,不读书,又不听管教,常常背着父亲,抢劫民女,欺压百姓,更有甚者,民家女儿出嫁,花轿从阎家门前经过时,阎公子竟私令家丁拦住花轿,强逼新娘先与他同房,否则不准放还。满城百姓无不切齿痛恨。阎宰相得知后,直气得大骂儿子:“畜生,竟如此胡作非为,叫我有何面目见人!”狠心之下要除此孽子。
这年端午节前,阎宰相雇人打了一只花船,船底做成活动板,到了端午节那天,他将儿子安排坐在花船上,自己另坐一船,撑到冰溪河上看龙舟。花船撑到城南门外大王潭时,船夫按照阎宰相吩咐,突然将船底活动板抽掉,阎公子“哎呀”一声跌落水中,便淹死在潭中。
处死孽子后,阎宰相便在南门外开了一家包子店,专访孝顺之人,准备将家产送给他。谁知来买包子的,都说是买给儿子吃的,竟没有一个人说是买给爹娘吃的,阎宰相非常伤心。一天,有个小和尚来买包子,阎宰相又问他买给谁吃,小和尚老实回答说,因师父生病,想偷偷买几个包子给他补补身子。阎宰相十分高兴,心想,还是佛门之人孝顺。于是便将自己的家宅和两千担租田一并施舍给僧人为寺。因他的住宅在冰溪南岸,所以又叫“水南寺”,又名“普宁寺”。
普宁寺(水南寺)位于武安山北麓。原寺范围广阔,建筑宏伟壮观。唐总章年间由僧六祖、法嗣、智常将阎立本所捐住宅改建而成。宋时,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共百余间,占地面积30余亩,有僧徒160余人,香火极盛。
后三度被毁,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法森和尚重建。民国三十一年日军入侵县城,寺宇焚毁殆尽。后由僧人永修重建后厅,解放前夕,寺时尚有僧徒27人。后逐渐倒塌,近年又有僧俗捐资重建,再续香火,亦复成为人们观光游览之去处。
端明书院位于武安山东麓,系宋端明大学士汪应辰讲学之地。汪应辰是玉山人,宋绍兴五年(1135年)中进士及第,钦点状元,并赐名应辰。时金兵南犯,欲来南宋,秦桧大权在握,欲与金人和谈。汪应辰力主抗金,向皇帝直言上书。秦桧大为不悦,谗言陷害,汪应辰被贬职。宋孝宗登基后,仰慕汪应辰的人品才华,任用他来革除朝弊。
汪应辰政绩显赫,官至端明殿翰林学士,封玉山开国男,晋上饶侯。他晚年还乡讲学,建端明书院,并置学田。乾隆五十七年,端明书院移建在冰溪之南,武安山东麓古岁寒庵(普宁寺左)废址上。书院左右各3间,前面是讲堂,门对冰溪;门内左边为科举仓,右边是理事所;两庑后面有书舍各5间,西北角有书舍4间。后二度被毁,几经重建,现规模尚存,大部分建筑仍在。
考棚位于玉山城内湖塘沿宝庆桥东侧。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后塌,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旧址重建。后又毁于兵火,于同治六年(1867年)再建。院中有两排青砖瓦房,东西两面相对,各有25个双间,两排房屋之间,有一条长75米、宽3米的通道,南北两端有厅堂对称,实用面积约为1085平方米。
1987年12月定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旌德会馆位于县城冰溪镇新建路东侧。清嘉庆二十三年(1813年),由安徽旌德旅玉布商创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
会馆高2丈余,巍然壮观。分前后两进,有方石柱6根,圆石柱20根;厅后有4根粗大木柱。后进为3架转厢,中间是小天井,旁边是厢房,建有跑马楼。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庶吉士凫山江志伊为会馆题书碑记。1983年重修后,馆舍修葺一新,碑记犹存。
现为县博物馆,馆中收藏有宋代文天祥、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朱耷、乾隆、蓝瑛等名人的真迹书画作品179幅,商周以来各时期的各种饰物工艺精致,堪称佳品的石器、铜器、玉器、陶瓷等古文物器皿327件。
2006年5月8日,位于武安山东麓的玉山县冰溪镇殿口村村民,在一场暴雨后清理村中小河的淤泥时,发现一只汉白玉石狮、一对花岗岩石羊和大量的破损青石柱、石础及残青砖断琉璃瓦等古代建材。于是,一些村民想起,当地村民在挖房基、挖菜地时,经常挖到瓷器、铜器、宝剑等古物;在村头村尾的一些权木丛中,经常发现残损的石板、石础、石柱、石马、石麒麟等古石制构件;近30多年来,经常有文物收藏者和古玩贩子来村里收买村民的这些古物拾遗。
另外,村中还有一口六角古井和一口八角古井,这两口古井水源很充足,从不干涸,在通自来水之前一直全村人的饮用水。根据这些遗存物,当地村民联想到,殿口很可能就是村中老辈人经常说起的南宋行宫中遗址。文物专家多次到殿口考证,根据这遗存物的规制,殿口村包括两口古井在内的这些古物,都是当年建于此的南宋行宫遗物。
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金人占领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宋高宗赵构逃到临安(杭州),建立了南宋朝廷。赵构担心金兵进一步南侵,为了避免北宋灭亡的悲剧重演,多次招集群臣商议“驻跸之所”(行宫)。这行宫选在何处是好?有人提出,可建在信州(上饶)。赵构派人到上饶勘察,勘察的人回去报告说,信州玉山县武安山下的殿口龙虎天罡。
殿口形势,为武安山东麓的平坦坡地徐徐下降形成的一片小平原。其南,是武夷山余脉的多重山峰,如虎跃起;其西,有武安山延伸而来的九条山埂,汇合到武安山下的冰溪,有九龙下海之势;其北,临冰溪、仑溪、甘溪三溪汇合处,直眺县城周边开阔地带,遥望三清山,构成半月形环抱地势,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此地,为武夷山脉和怀玉山脉所环抱,又是入闽古驿道的必经之地,闽北山区又有退路,距京杭城州也不远,适合建行宫。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下旨在殿口建行宫,历时10年建成。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玉山人汪应辰中状元,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封玉山开国男,晋上饶侯。随后,玉山人在状元当年于行宫东侧读书草堂处建端明书院。明嘉靖三年(1524年),玉山县在端明书院前建状元牌坊。清乾隆五十七年(1742年),玉山知县丁如玉对端明书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玉山紫湖有一个叫汪公的僧人化缘在行宫西侧建了一座东岳庙。此后,每年的九月十五日,赣、浙、闽、皖等省邻近香客,来庙朝谒膜拜者络绎不绝。庙内摩肩接踵,鼓乐之声,喧动天地,香火旺盛。宋淳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理学家朱熹到玉山讲学时曾到殿口一游,登高远眺,顿觉心旷神怡,即兴挥毫写下“江天一览”四个大字。
“孤峰斗绝隐天花,更有亭轩万木遮。回首下方风景接,井烟历历绕官衙”。这是清代诗人唐世徵笔下的武安山。连绵起伏的群山,翠连黛接的林海,碧波荡漾的湖水,众多古迹点缀在山林水畔幽篁间。
黄巢窖离玉山县城2500米左右,是武安市森林公园最高峰,高393米。相传黄巢当年在此窖下大批财宝,故称黄巢窖。这个名字流传千年引证着一段历史。就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这里还是一片世外桃源,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山上依然有野猪等山兽出没。山上有个天热的石窟洞,当地百姓把它叫做老虎洞,洞内有多深因为安全的原因不得而知。站在山顶朝北面县城方向望下去,在山腰处居然有一丘一丘(完整独立的一块一块田地)的粮田。
在这样的山上居然会有这么多的田。因为在山中无人耕种长满青草。但是,有一个传说却一直让我们激动不已。黄巢的大批珍宝因为征战的原因无法带走,就埋藏在此81丘粮田中的某一块田下面。黄巢插下自己的宝剑为记号,以备日后之用。传说中只要数到刚好九九八十一丘田的时候,宝藏和宝剑就在那里。当地相信这个传说的百胜用尽各种方法,每数一丘田的时候就插上一根棍子、旗帜等做记号,想数清楚这里到底有多少丘田,有没有传说中的第八十一丘田。
奇怪的是,每每如此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怎么也数不到九九八十一。但是,这个传奇和这座大山紧紧相连着,多少年来它用它厚重的躯体默默的沉载着曾经的历史,黄巢带着他的部队,带着他的血腥他的抱负来过这里,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屯兵积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