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yandi;yan emperor )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但后又迁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故全国有五处炎帝故里(the hometown of yan emperor )。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以及会同县、山西高平均被视为炎帝故里。
在宝鸡渭水流域,有寄居、生活着一支以农耕生产为主的氏族——姜炎族。其首领炎帝,号神农氏,为开创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统一奠定了基础。虽然岁月的风蚀使遗留在这里的炎帝踪迹一部分已经消失了,但是,还有一些历史足迹和传说至今留存。
一湾姜水千古炎帝
姜水今“清姜河”。《因语·晋语四》载 :“炎帝以姜水成。”这是最早记载炎帝的史料,说明炎帝是从宝鸡渭水流域起源的。“姜水”,在历史文献中有两处记载:一是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里所说:“吱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即姜水在今岐山、扶风境内,为今渭河北边的氵韦水。
而第二种说法出现在明嘉靖《陕西通志》、清顺治年间到民国十一年所修的《宝鸡县志》上:“姜水”和“姜氏城”在今宝鸡市区渭河南边。“姜水”即今“清姜河”,“姜氏城”即今“姜城堡”。明嘉靖《陕西通志》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母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龙首而生炎帝,长于姜水。”
姜炎部落 昌于“宝”地
民国《宝鸡县志》引《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五里,有姜氏城,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这两处地方,均有渊源,都曾是姜炎族定居、生活的地方。
考古学界研究,姜炎族最早是以宝鸡市区为中心而活动的,随后,姜炎族从宝鸡一带向东推进,因而,岐山、扶风境内亦出现了姜炎文化(刘家文化)的遗址。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 :“姜城堡附近都有很好的彩陶遗址,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人居住,毫无疑问,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别的神农庙,全是渊源有自,并非后人的臆造。虽说《宝鸡县志》牵强附会的说法靠不住,可是两地相距并不太远,全像是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很大。”徐先生所说的“全是姜姓所居旧地”是以考古学文化为依据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华山之阳”的“华山”,在此泛指秦岭,“阳”是指秦岭的南面。
《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长于姜水,因以为姓”。姜水何在?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渭水注》中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郦氏明确指出,姜水为今宝鸡渭水流域的一条支流。明、清之际的《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志》、《宝鸡县志》等志书均记载“姜水”是指今宝鸡市区渭河南的“清姜河”,“姜氏城”是指今“姜城堡”。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考证认为:“姜城堡附近却有很好的彩陶艺术,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毫无疑问,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别的神农庙……全像是渊源有自,并非后人的臆造……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大。”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说得更为明确。